葉翠云
摘 要:本文認為想要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那么還需要教師所作出不懈努力。一方面需要科學地設置教學目標,在其中融入更多的個性化和趣味性元素;另一方面也需要優化傳統的評價機制,使得學生能夠在評價當中享受數學學習的成果,并且感到自信和滿足。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評價;教學目標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如果喪失了興趣,那么就會如同無本之木一樣,讓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而這也恰恰是傳統應試教育和滿堂灌教育模式之下的最大弊病,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似乎成為了對立的二元矛盾體。教師的教學是為了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所以忽視了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也忽視了課堂氛圍的構建。而學生的興趣被抹殺,自然也就無法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環節當中來。這個從根本上否定了小學數學的發展可能。
一、科學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后續教學活動開展的總的章程,也是最具體的指導方針。教學目標首先應當保證個性化,才可使得后續的教學活動都具有個性化元素,保證因材施教原則最深度貫徹落實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筆者也發現,如果罔顧個性化教學目標的設置,反而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學目標,只會使得后續的教學環節開展效率低下。
在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下冊中就涉及到了許多多的幾何知識,第7單元就被命名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也意味著這1單元的教學重點將圍繞著這三個幾何圖形展開,如果進行照本宣科的概念講解和公式背誦的話,未免顯得有些無趣,更無法引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得整堂課喪失了生機與活力,所以筆者建議在這部分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應當抓住幾何的可視性特點,選取我們實際生活當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以此為例進行講解。所以,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單單停留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自主的判斷這些圖形之間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感和自主學習的實現。在這樣教育目標的指引之下,筆者所開設的教學活動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學生們在課堂中踴躍參與,而且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
首先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階段,找出實際生活當中的這些圖形,既包括了學生們每天需要使用的三角尺,也包括了學生們家里常見的小板凳。這些實際上都是最典型的三角形和梯形。當然平行四邊形可能比較難以尋找,這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利用網絡的力量搜集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和物品,帶著照片一起回歸到課堂環境。
隨后,讓學生們在互相交換自己所搜集到圖形物品的同時去觀察這些圖形之間的差異性,讓學生們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進行交互討論。既需要鼓勵學生們從邊角面去探尋圖形之間的差異性,又可以鼓勵學生們從交換可能方面去探討圖形之間的區別。換句話說,讓學生思考一下,如果在原本應當放置三角形形狀的物品當中更換上平行四邊形是否可行呢?例如我們常見的屋頂都是三角形的,那么如果將其更換為平行四邊形,還可以順利地讓雨滴落下來嗎?
二、優化原有的評價機制
教師評價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在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當中同樣得到了印證。結合實際的走訪調查,發現95%以上的學生均表示自己會對教師的評價十分在意。而傳統數學課堂當中,教師的評價過于單一化、形式也不夠新穎,缺乏個性化的內涵。
因此筆者創新采取了新的評價方式,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個性化要素。對不同學生的評價,不應當考慮其在整個班級內的成績和水平,更應當考慮學生自身的成長可能。為此筆者在數學課堂中為每一名學生都制作了成長爬爬墻,并將其以圖畫的形式展示和張貼在了教室的后黑板上。在這個成長爬爬墻當中,可以尋找到每一名學生的名字,而根據學生本學期乃至于整個學年內的具體表現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無論是評價學生的整體成績、舉手發言情況,或者是作業完成情況,這些評價元素都可以在成長爬爬墻當中找到。學生可以對照自己的姓名來了解這一段時間內自身的成長和不足。在評價主體上也不再局限于教師,而是邀請學生們進行互相評價。
通過成長爬爬墻一段時間以來的投放,筆者發現班級內學生們互相競爭和互相比拼的干勁變得更加充足了,班風和學風也變得更加濃郁起來。學生們恨不得每天都看一看自己的成長爬爬墻上的具體表現和收到的評價,尤其關注老師和同學今天又給了自己怎么樣的評價。這種評價更加全面、更加完整,也擺脫了傳統數學課堂評價過于成人化視角以及為分數英雄論的弊端。而這種評價也更加個性化,更加貼合學生的具體表現。通過觀看成長爬爬墻,似乎每一名學生的具體表現、綜合素質等都已經躍然紙上,學生的形象立即就被構畫了出來。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必須要明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至理名言。在課本內容的投放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都需要著重圍繞趣味性,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手段,優化評價機制,通過為學生構建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內容,來不斷驅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的課堂參與度才能獲得顯著提高,教學效率自然也會相應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發祥,李飛.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38-39.
[2]張林元.寓教于樂,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