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得到全面的貫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許許多多的小學數學教師都積極地投入到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工作中來,有效地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水準,全面地促進了班級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本文將分三個方面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推行素質教育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推行;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推行素質教育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地在教學中構建高效率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真正地幫助學生較好地進行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不斷地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從而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培養學科素養的樂園。
一、滲透數學思想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工作任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利依托,小學數學教師要進一步認識到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和價值,積極采用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全面助力班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分類與整理》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具有相同特征的圖像歸類到一起,如給出的圖形有氣球、文具盒、足球、籃球、尺子、鉛筆、鋼筆、圓柱形的旋筆刀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形狀的不同,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如可以將氣球、足球、籃球等歸類到一起,將文具盒、尺子歸類到一起,將鉛筆、鋼筆、圓柱形的旋筆刀歸類到一起,從而讓學生體會不同類型物體的區別和聯系,向學生有效地滲透分類思想。又例如,在學習《簡易方程》小節內容時,在講解方程與等式的關系知識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畫出一個橢圓,命名為“等式”,之后在里面畫一個橢圓,命名為“方程”,從而讓“等式”包含“方程”,讓學生有效地理解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向學生有效地滲透集合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不斷地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和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二、注重情感教育
小學生正處于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斷探索在數學課堂開展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進一步強化德育教育滲透,為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未來的更好發展助力。例如,在學習《年、月、日》和《時、分、秒》小節內容時,教師要在對基礎數學知識內容講解的同時,讓學生理解時間是寶貴的和不可重復的,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引導學生有效地珍惜時間與合理地利用時間,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做更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又例如,在學習《圓》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不妨向學生講述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祖沖之是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的人,而歐洲要比我們晚好多年,從而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培養班級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將愛國之情化作努力向學的不竭動力。再例如,在講解《扇形統計圖》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扇形統計圖向學生展示我國各個省份的人均水資源面積,讓學生感受我國淡水資源的短缺,理解到節約用水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良好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將節約用水當作自己的一個習慣,從而讓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給予學生更好的情感教育,助力班級學生健康地成長和提升。
三、展現數學之美
數學學科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積極地向學生展現數學之美,讓學生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更好的感染和熏陶,助力學生健康地成長和提升。例如,在學習《比》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黃金分割率”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感受到人體怎樣的比例才是充滿美感的,從而更進一步地感受數學和美的聯系。又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樣張,讓學生感受人民幣面樣張上的風景、建筑和圖案,如1元面值樣張上的“三潭印月”,10元面值樣張上的長江三峽,20元面值樣張上的桂林山水,50元面值樣張上的“布達拉宮”,100元面值樣張上的“人民大會堂”等等,讓學生體會這些美的存在,進一步感悟數學之美,此外,在學習幾何圖形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領悟不同圖形之美,從而給予學生更好的美感教育,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地踐行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主動作為,大膽進行教法改進和創新,并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全面地重視起課堂的情感教育,較好地向學生展現數學之美,真正地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楊國環.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56.
[2]劉春勝.淺析小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策略[J].學周刊,2019(33):24.
[3]錢永鵬.讓數學融入生活——淺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