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牡蘭
摘 要:初中數學有很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思維與發展能力都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如果教師能合理利用數學,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但是,初中生在數學方面的能力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數學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敢于思考與質疑,提升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結合多年的數學教學經歷,本文提出了提升初中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在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依然不排除部分數學教師采用單一傳統的教學形式現狀。在單一的教學形式下,初中生不僅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還逐漸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導致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發展受到阻礙。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文化知識外,也應給予學生發展的平臺,讓學生進行質疑、探索和創新,如此才能讓學生適應新的時代發展,促進學生做對時代發展有用的人。那么,數學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的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數學教學嘗試,筆者整理出一定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發展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需要數學教師摒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提升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教學中,筆者給學生通過實例的形式講解了直線、射線、線段的區別,之后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于直線、射線、線段的現象。如此,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聯想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還促進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假設思考問題
數學的抽象性較強,一些數學問題通過用直白的思考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需要數學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多變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在必要的時候,數學教師還可以允許學生進行假設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并尋求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課程教學中,筆者先給學生講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之后為學生出了幾道判斷三角形的題型,讓學生進行判定。在讓學生思考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進行假設思考。比如,假設用一條輔助線來證明兩個三角形是否真的是全等三角形。如此,學生們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不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還提升了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再比如,在“平行四邊形”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然后提出自己的假設,如此有的學生提出:“平行四邊形的一側是平行的,而另一側是不平行的關系,這個圖形能否構成平行四邊?”有的學生則提出:“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側線無線延長就可以斷定它們是否平行了?!蓖ㄟ^讓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假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思考得更全面,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發展素質。
三、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傳統的守舊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自己的獨講形式覆蓋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有疑問不敢提問教師,有創新思想不敢展露出來。久而久之,學生的質疑與創新能力受到限制。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天性,鼓勵學生有問題可以提出來。為了鼓勵學生形成大膽質疑的態度,教師可以從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方面下功夫。因為師生關系融洽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順利實施,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的教學計劃就不能順利開展。
例如,在“圖形的旋轉”教學中,筆者通過例舉生活中的常見數學現象,比如時鐘上的秒針在不停的轉動;電風扇葉片的飛速轉動;來回擺動的秋千;不同旋轉方向的齒輪;旋轉的風車;旋轉中的自行車車輪等,學生們在聆聽中感受到數學的可愛。突然班上有一個學生提問:“老師,是不是這些旋轉的物品都以一定的點為中心呢?”聽了這個學生的質疑,筆者并沒有直接回復他,而是讓他們試圖將上述轉動物品的轉動圖形畫出來。如此,多數學生又開始質疑:“轉動的物品怎么會有圖形呢?不就是一個半圓或整圓嗎?”對于這些學生的質疑,筆者給予了他們鼓勵:“你們既然想到了這些,為什么不試圖畫一畫呢?”如此,學生們積極畫起來。最終,他們在筆者的鼓勵下不僅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還提升了他們對本節內容的掌握能力。
綜上分析,初中數學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階段。為了讓學生在初中數學中掌握一定的規則和形成積極的思考與創新能力,數學教師需要結合初中生的發展特點為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和大膽質疑,并鼓勵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探究,尋求最好的答案,最終解決數學問題。學生的質疑與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數學教師要做的努力依然有很多。相信,只要數學教師堅持重視學生的發展,數學的教學成果一定更突出。
參考文獻:
[1]袁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認識和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1):200-201.
[2]郭小娟.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