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得到了很大的改革,很多方面有了突出的變化,但課堂上存在的問題依然明顯。一些數學老師依然只視自己是課堂知識的傳授者,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引導者角色。基于此,本文從筆者的教學經驗出發(fā)分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做好有效引導,為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引導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要求老師轉變個人角色,更新教學觀念和思想。但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過多地“授之以魚”已經成為習慣,這種缺乏引導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小學生思維的成長。因此,數學老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有效引導,真正從能力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小學生需要數學老師有效引導的情境分析
在“有效引導”中,“有效”強調的是一種結果的效用,而“引導”則是指過程中對某個個體或群體的帶領。數學老師的有效引導需要對個人角色有準確的定位,發(fā)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誠然,數學教學中除了要學生自主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發(fā)揮數學老師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在以下情況下的引導。第一,小學生面對問題思路難以開拓時,需要數學老師的引導。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數學老師不應該過多干預,但倘若學生的學習過程確實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就要進行適當的提醒,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學生跨越難題。第二,新的知識體系構建時,需要數學老師的引導。在學生完全陌生的領域,數學老師放任不管會產生負面效應,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是深入學習的基礎。第三,當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存在問題時,需要數學老師的引導。數學老師是溝通和連接學生關系的重要橋梁,很多時候其他同學未必懂得某一同學的觀點,需要數學老師適當地點撥以讓學生清楚的表達。總而言之,對于學生的有效引導也要把握合適的時機,在適度原則前提下提升引導的有效性,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引導方法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發(fā)揮數學老師的引導作用,需要從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著手,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考量學生的接受能力,發(fā)揮課堂中錯誤資源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動腦和思考,提供多樣化的練習機會,概括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
1.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實現自然引導
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當中。數學老師在講授新課時需要注意導入的方式,自然的導入能夠為課堂奠定良好的基調,和教學內容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例如,在教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時,縱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三角形,但對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認知還不到位。我讓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四組小木棒動手擺一擺,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動手操作后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較短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大于長的那根小棒長度。進而引導:怎樣的3根小棒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學生通過討論、操作,很快得出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長度,這三根小棒不能擺成三角形。在學生正確應答的基礎上,我又繼續(xù)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特性,通過計算比較數據后,最終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這種動手操作的情境下,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被老師引導到課堂當中了。
2.加強概括與提煉,充分利用錯誤資源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因年齡因素導致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個人對知識的把握也不夠系統(tǒng),數學老師要引導小學生自小形成概括和提煉的能力,理清個人的思路。數學老師要認識到有效的引導并不意味著終結對某一問題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實現從問題到問題的過渡,深入挖掘知識點,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適當的外延和拓展,激發(fā)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老師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是建立在對知識的把握前提上的,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能認為這是損失,而是要合理地利用錯誤的資源,讓學生從錯誤中認識到思路的缺陷,為更好的成功奠定基礎。當學生的思路出現差異時,數學老師可以引導大家闡述理由,再進行點撥為學生下一步知識的掌握奠定基礎。
3.引導小學生積極地思考
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fā)現,淺層次的教學難以提升教學質量,從精神層次的教學才能優(yōu)化學習成果。基于此,數學老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構建思考的框架,并為解決某一具體問題而進行有效引導。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真正有所收獲,具備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五年級《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陷入了困境,組合圖形的形狀千奇百怪,沒有統(tǒng)一化的公式解決這種特殊圖形面積的計算。這時,數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巧妙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學會分割式或填補式的面積計算,有利于思維水平的提升。
4.提供多樣性的學習機會,概括課堂知識主要內容
為了讓小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基本的數學知識,老師要構建兼具趣味色彩和教育意義的課堂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保障在有足夠學習興趣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學習機會。在多樣性學習機會背景下,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表現自己,落實教材內容。例如,在教四年級上冊《乘法結合律》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圖和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并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還會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學生當堂就把這個規(guī)律牢記在心,效果很好。新課程標準下,數學老師的教學壓力大大增加,但學生學習的壓力相應減少,學習的氛圍較之過去也輕松許多。在這樣的變化下,有很多學生在回答課堂問題時依然達不到“點”上,整體的思路也比較混亂。這一現象表明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系統(tǒng),需要數學老師加以引導、概括和總結。通常情況下,數學老師的幾句點撥就會讓學生醍醐灌頂,實現對小學生的有效引導。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開放性的數學課堂。數學課程是基礎教育當中的關鍵學科,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數學課堂煥發(fā)生機和活力,從小學階段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為學生未來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慶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03):121-123.
[2]李進存.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