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各教育學科中,法學專業的課程教學過程同時具有實踐性強和綜合性強兩項特征。在此情形下,對于該課程進行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方式的加入便顯得極具實際價值與可應用性。本文針對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旨在為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字:高效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一、引言
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法學專業基礎,系統掌握法學專業基本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執業能力,能在國家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仲裁機構等單位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任何高校法學課程的設置與培養模式都應緊緊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當代法學教育應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的刻板教育模式,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二、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法學實訓課程設置存在局限
2011年教育部將法學實踐教育作為法學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正式編入課程體系。此后,一股法學實訓教育改革的熱潮在全國各個高校不同程度地涌現,先后出現了諸如法學實驗室”“卓越法律人才基地”“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廣大高校法學專業對實訓教學課程的強烈需求。但是,法學實訓課程設置應當同法學理論課程、模擬法庭課程有效協調、相互銜接,不宜過度沖擊教師的教學課時、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安排,否則會對其他的授課方式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導致學生對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復習與吸收時間被大大壓縮,法學實踐教育目標的實現將會受到影響。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法學實訓課程應當更側重引導學生運用法學知識、法律思維和法律技巧去解決法律實踐問題。但是,目的多數法學實訓課程的設置并沒有真正實現上述目標,即學生仍然是被動式學習,缺乏自我創新,對實踐案例深入分析的能力較弱。
(二)新時代高校法學教學改革存在局限
新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極大促進了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表面,無法真正發揮新時代思維優勢,法學教學改革深度不足,無法從根本上構建法學信息化教學體系,導致法學信息化教學存在局限性,會對高校法學教育改革活動的深入推進產生消極影響。教學模式相對較為單一,現階段雖然已經積極探索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法學教學的融合,但是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大部分高校尚未針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構建切實可行的法學教學體系,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夠系統,無法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制約了法學教學改革的優化開展。教師隊伍信息素養不足,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難以綜合分析當前法學教學信息化改革的需求,對教學設計、高效法學專業教學活動等進行調整,導致信息技術在法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問題,難以促進實習實訓模擬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不夠理想。
三、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的提升措施
(一)改進高校法學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內容
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應當合理協調法學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中案例講授的關系。高校教師應當講投案例分析中的相關基本制度及其法律適用,并通過法學實訓課程來提高并強化學生綜合運用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能力。一是應當進一步明確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中課程設置的目標。一方面,法學理論教學目標是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基本的法律制度,正確理解各部門實體法律制度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實訓課程重點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自我創新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應避免“案例式”理論教學。二是應當調整實訓課程的教師安排。聘請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和校外實訓教師來任教法學實訓課程,這些人員的授課能夠在實踐中促使廣大學生真正了解到法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三是應當強化實訓課程的功能轉化。明確法學實訓課程的目的和初衷,在于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建立知識體系。提高綜合能力,學生的實踐技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
(二)培養高校法學專業學生的公正執法素養
高校法學專業培養人才,其基本立足點是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健全人格的有益社會之人,這是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前提。法律是全體公民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而法律人更應當帶頭遵守,建設法治社會。公正執法是實現依法治國重大戰略措施的前提與保障,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要從現在做起,從守法做起,從公正執法做起,使法律成為為社會發展、人民安寧保駕護航得利器。司法人員違法犯罪對社會的危害是巨大的,帶頭執行法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見,高校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是未來執法者法律人格、公正執法意識的培養。這絕不僅是大學教學通識課的任務,也是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出發點。
(三)建立高校青年教師到基層司法所供職機制
教師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力量,直接關系到法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法學教育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建立高校青年教師到基層司法所供職機制,可以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到基層司法所掛職鍛煉的機會,使教師的研究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都得到提高。高校應該主動與各地的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對接,根據教師的專業實際選擇適合教師的掛職崗位,分析并解決遇到的基層法治問題,并以此作為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真正讓教學活動切合實際,滿足高校大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其將來的就業奠定實踐基礎。建立高校教精準法律幫扶機制,通過高校教精準法律幫扶機制的建設主要就是利用高校的師資優勢來加強基層司法所的頂層設計,幫助基層司法所制定對符合其實際情況的工作發展計劃。同時,高校應該動員教育學、管理學、計算機、法學等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深入到基層,就基層司法所中現存中的問題進行幫扶。
(四)完善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在高校法學專業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應該增加實踐教學的學分。如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或者課余進行實習,實習單位的選擇本著自愿選擇與學校統一安排相結合的方式,實習之前先向學校的指導教師匯報實習計劃,到了實習單位后,由實踐部門的老師指導完成各項法律部工作。學生有去公安司法機關的,有去仲裁機構的,也有去律師事務所的等。實習結束后向學校老師匯報實習收獲,并撰寫實踐報告。法律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上述種種實踐教學方式為法科生步入司法實踐或者進行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建立高校法學高素質師資隊伍
在法學教學實施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隊伍的信息素養和執教能力會對教學改革情況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為了應對新時代法學教學面臨的挑戰,新時期在推進教學改革活動的過程中,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高素質師資隊伍保障信息化教學改革穩定開展。一方面,在法學師資建設工作中,要對現有教師群體實施信息素養方面的教育培訓,使他們能對信息化法學教學改革形成客觀認識,能結合教學內容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應用,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要邀請社會上互聯網法律行業工作人員到學校中開展專業教育培訓,使學生能對互聯網時代法律問題的變化形成更加明確的認識,拓展學生眼界,在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支持下提升教學組織綜合效果。
四、結束語
高校法學實訓教育是培養新時期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重要過程。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在傳統理論教學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法學教學模式的轉型過程中,需要加快高校法學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進程,提高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進一步推進高校法學實訓教育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萬尚慶.地方高校法學本科專業實踐性教學的路徑——基于安徽師范大學的探索[J].高教學刊,2016(07):1-3+6.
[2]劉茜.反思與革新:高校法學實踐性教學的發展之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1):159-161.
[3]巴哈提牙爾·米吉提.對高職院校法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02):86-89.
[4]陳兵.論模擬法庭教學在高校法學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實現[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5(03):44-54.
[5]易國鋒.對地方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7(09):711-712.
作者簡介:
劉燕飛,1985年6月,女,漢族,籍貫河南鄭州,碩士研究生,鄭州工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