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雄
摘 要: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思想品德類學科,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人生觀都有積極的影響,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也是深遠的。為此,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科的知識內容為學生滲透相關的心理學指導,讓學生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關鍵詞:初中課堂;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青春期,他們的心理素質卻起伏不定,為此,很多人對青春期的初中生常常冠以“叛逆”的名聲。青春期的叛逆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作為青春期學生的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教學形式激發并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心理素質。對于教師而言,最直接的教學指導形式應體現在課堂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本身就與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有很大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初中生的發展意義,并在課堂中進行相關的心理滲透,最終促進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認識自我,培養學生成長的自信心
初中階段以后,學生們的年齡漸漸成長,由于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使然,學生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差異化,并由此給學生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自卑、虛榮、驕傲、焦慮、抑郁等等,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大的隱患。為此,初中教師在授課中應為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一邊識記相關的知識,一邊進行自我改善,樹立積極的人生心理態度。
例如,在“發現自己”這一節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當前部分學生的退縮與自卑心理現象,為學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是一個相當有自尊心的人,但是在學習中他一再受挫,導致這個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勇氣和自信,但是這個學生有明顯優于他人的優點,即熱愛班級活動。在給學生講述了這個故事之后,筆者讓學生當一次“心理咨詢師”,讓這些“心理咨詢師”為故事中的主人進行開導。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極力發表自己的觀點,而筆者則針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統計和指導。如此,學生們針對故事中的主人翁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行了側面引導,使學生們明白無論學習或者其他,都需要以踏實、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成長。經過上述事例的引用,學生們初步掌握了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從而能夠以良好的自信心去激發自己的潛能、掌握改正缺點的方法等,大大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積極的生命觀
認識生命是促進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應熱情擁抱自己的生命,用積極的人生態度愛惜生命,才會領悟生命的真諦,提升人的價值觀。但是當前的初中生因為缺乏對生命的思考和認知,加上他們青春期的躁動和缺乏理智等,導致很多學生在遇到人生問題時總是發生一些出人意料的結果。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引,在課堂中讓學生對生命有本質的認知。因此,在引導學生們“認識生命”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盡量從生活方面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們以生活為依托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意義,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珍視生命”這一節的相關內容時,我便通過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了生活中常見的用生命守護世界的行為,其中有為守護森林而挨凍的工人,有炎炎夏日工作在一線的高架橋施工者,有不辭勞苦與疾病搏斗的醫生,也有環衛工人與城市垃圾做著斗爭等等,讓學生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就是奉獻、創造等。在學生們觀看視頻之后,筆者詢問學生:“你們能說出視頻中的人物為什么這么任勞任怨嗎?在他們的身上,你們可以領會到什么精神呢?”之后,我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論述。在學生的論述中,他們的心理發展方向逐漸明朗。除了在課堂中為學生進行相關的滲透,我還組織學生進行了相關的活動。比如,我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們在敬老院開展探望孤寡老人的愛心活動,借助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體驗到更多的生命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們在成長中能夠以意義去衡量自己生命的成長,從而使自己的品格能夠逐步變得樂觀開朗,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認識情緒,學會冷靜處理人生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的心理波動較大。一些表現較為明顯的學生常常表現為情緒易怒、性格多變,還有更嚴重者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初中生的易怒心理應該得到及時的指導和糾正,因為只有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才會不讓情緒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我們也才會以積極的心態處理各種棘手的問題。為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指導,但盡量避免采用直觀教條的形式指導。在實際教學中,我結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擅長結合動畫故事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深思。
例如,在教學“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節的相關內容時,我便借助相關內容,向學生們介紹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情緒,理性對待事情的后果,以此來促進學生們對自我情緒的深入認識。如:著名的“誤殺忠犬”的故事,我將動畫版的故事播放給學生觀看,故事的結尾令故事的主人后悔莫及。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因為誤會了自己家的狗而失控殺狗的經過。在學生觀看之后,筆者不做過多的解釋,就聽到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故事的主人太沖動了,不分青紅皂白就冤枉了自己家的狗;也有的學生說,這個故事的主人不理智,不懂動物的秉性。在各種議論聲中,不用筆者多言,學生已經明白了本節課的主旨。通過這一故事的導入,學生們初步了解了“情緒”的具體概念,知道了情緒對于我們處理各種現實問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等,從而使得學生的理性、客觀的品格得到了有效的激發和培養,從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加深入的滲透。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生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情境、視頻或故事中領會健康心理對于人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心理素質。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只要深切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才能創設出更加高效的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唐萍,仲偉松.立足核心素養 達成三維目標——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反思三維目標融生[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4):112-116.
[2]鐘曉琳,朱小蔓.主流價值通達學生主體生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設計理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18-23.
[3]劉文川.凸顯學科價值 提升教學品味——部編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