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鑫
摘 要: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職業教育作為教育中的一個主體,正越來越多的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以理論學習為主,缺少了對學生全方位的評價,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一定的技能,但是少了匠心的培養,因此我們的職教課程體系急需引入工匠精神的精髓,能讓所有的職校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工匠精神
一、新時代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鉤
現有課程體系主要以學科體系為主導,不少專業課程完全是大學學科體系的簡化版,教學內容編排采用的是“平行結構”,課程體系的開發大多由在校老師完成。而我們的市場變化是日新月異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很多技能已經跟不上市場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指定的課程體系就與市場需求脫鉤。
(二)、重理輕實
當前職業學校的專業基礎課程多采用學科課程類型,強調“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主要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側重于抽象思維。而當今職業學校學生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側重于“怎樣做”和“怎樣做更好”,傾向于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建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校因為硬件及軟件條件的各種限制,對實踐課程無論是學時還是資金投入方面都不夠積極。
(三)、缺少匠心的培養方案
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態度和積極性較差,很多學生對于學習沒有激情,對未來缺乏規劃,人生目標比較混亂,抱著得過且過的學習和生活思想。而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還包括他的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等很多素養。“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二、工匠精神在職教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它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
“藝癡者技必良”,這句話就說出了心性對技能的重要性。在日本名氣響當當的秋山木工創始人兼總裁——秋山利輝被稱為日本“匠人中的匠人”。他27歲時創辦的秋山木工會社,如今成為培育一流“匠人”的“黃浦軍校”,他培養出來的徒弟活躍在木工行業的知名大企業中。在秋山利輝眼里,無論是誰,必須謙虛才能成長。而傲慢的人只顧自己,既不會有感恩之心,也不會關心別人,根本無法成為一流人才。在他開設的學校里,他將95%的精力花在教育人品,只有5%花在教授木工技能上,他說:“我培養的不是‘會做事’的工匠,而是要培養會‘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是有修為、素養高、懂得尊重別人、替別人著想的人。如果有了這種人性的光輝,就會進入更高的境界。
職業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這樣,才能給職業教育灌注豐富的思想內容,才能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文價值。所謂職業教育要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它的“德”,就應該包含著“工匠精神”。在今天的職業學校中,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一種精神,一種讓學生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一種讓學生踏踏實實、精益求精做事的精神,而工匠精神正是職業院校學生所需培養的精神
(二)、它是企業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提出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宏偉目標,一方面需要大規模的技術技能人才做支撐,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種堅定踏實的時代精神做保障。70年前,制造一個圓珠筆從車間到出廠,一共需要13道工序,如今,一臺先進的制造設備就可以完成當年眾多人工才能完成的工序,我們企業缺乏的是當年那些老工人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我們出現了圓珠筆從出口變為依靠進口的尷尬局面。職業院校的學生將來都應成為生產一線的主力軍,所以說從職業學校開始就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它是學生今后個人成長的基礎
“術業有專攻”,選定一個職業,就得一門心思扎根下去。作為匠人,最典型的特點是對自己的手藝有著近乎完美的苛求,苦心孤詣,一絲不茍,在提升過程中不斷地追求技術的極致和完美。這是一種追求,一種執著,也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精神力量。作為一名學生,能夠用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來面對學習,將學習中的每一項任務當作工藝品去雕刻,把這種精益求精、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用于學習生活中,將對他一生的成長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課程改革中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一)、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
在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實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中加強理性教育的內容。通過必要的人文課程的學習,必要的職業生涯教育,必要的技術理性培育和引導,使得職業院校整個教學過程包含良好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學生能力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
(二)、發揮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
教師的看家本領就是教學,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須有一桶水。科學日新月異,這個新的時代要求老師有大量的知識技能儲備。教師屬于“身教重于言教”的職業,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皆為教育,作為一個成長型教師,教育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自己的每一天也應該是新的,要做好整個教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三)、發揮實踐教學的實效作用
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平臺,加強“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也可以模擬企業真實情境,按照企業的工作標準和管理要求訓練學生,引進行業專家、能工巧匠講座示范,這樣讓學生以員工的真實要求培養工匠精神,也能夠真正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及職業精神。
(四)、發揮家庭文化氛圍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基石,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有時是老師無法替代的,通過家長自身的職業,傳遞給孩子在工作中的“工匠精神”,這樣的教育勝過對孩子千百句的教育。職業學校應重視家長學校的建立,為學生養成“工匠精神”奠定基礎。
時代飛速發展,當生活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時候,體現在工作態度上,就是功利心較重,心浮氣躁。新時代也賦予我們職校生新的使命,無論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平時的學習,工匠精神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需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的課程體系,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職業教育要充分重視工匠精神培育,為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能技術人才,為我國的制造業強國建設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周俊.弘揚工匠精神,助力建設勞動者大軍[R].2018.7.12
[2]職業教育尤重“工匠精神”孫興洋[N].人民日報,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