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職業高中的學生相較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其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存在較多的問題,進行物理學習的能力也較差。所以為了實現職業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就需要教師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合理預設教學的內容,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提升其學習的興趣。本文從提升職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出發,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職高物理;有效教學;教學研究
有效教學即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合理的教學手段,取得不低于一定區域內平均教學效果的教學。能否實現物理有效教學,是評定職業高中物理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由于職業高中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其在進行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時也往往不怎么上心,再加上在過去職高物理教師的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都導致了其物理教學的低效化。而在現在,為了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提升職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就需要教師能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結合有效的教學調整,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堅持以生為本,優化教學設計
在如今的職業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是通過直接講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的,其在教學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教學計劃設計,只是單純的對理論概念進行講授。無論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是否完成了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掌握,教師都是像應付差事一樣進行教學,這使得教學的效果非常的低下。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就需要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改變。教師要能正確的理解新課改帶來的新理念,以學生的個人發展為教學的基本,開展有效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重力 彈力 摩擦力”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要能對本課的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的設計教學內容。由于很多學生喜歡打籃球,所以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籃球來作為研究對象,對三種力進行探究。比如,教師可以借助籃球的形變來讓學生感受彈力的存在,借助籃球表面的花紋,讓學生感受摩擦力,借助將籃球拋起,其最終落下來讓學生感受籃球的重力。在學生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再根據力的相關知識開展這一課后續知識的教學。
二、盡心準備問題,促進學生學習
對于職業高中的物理教師來說,他們需要做的要比普通高中的教師更多。由于職業高中學生較低的學習動力與學習參與度,往往會帶來課堂教學的沉悶,所以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有效提問的方式來達成對學生學習欲望的提升。在這時,教師需要著重重視的兩點就是問題的選擇和提問的時機選擇。在問題選擇方面,教師要基于趣味性出發,選擇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這類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深化物理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有利于對學生積極行動調動。而在時機選擇方面,則可以在課堂導入和學生學習狀態不佳時進行。
例如,在“功 功率”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愛好出發,選擇合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剛開始,教師可以拿出一個100w的白熾燈泡,讓學生進行觀察,并讓學生說出燈泡上標記的100w指的是什么,然后教師再拿出一個標有50W的白熾燈泡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教師在讓學生想一下,兩個燈泡哪個要更亮,同樣的時間哪個費電更多,以此引入功和功率的知識。
三、巧妙設計實驗,提升教學效果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是其學科知識的重要體現形式。為了開展趣味教學,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設置有趣的物理實驗,進而可以讓學生在對有趣的實驗的探究中,提升其教學的效果。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不能一味地通過演示教學來開展實驗教學,也要能發動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實驗也不一定必須在實驗室進行,在進行一些知識的探究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師直接預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
例如,在能量守恒定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線和一個砝碼制作一個鐘擺,保持線伸直,將砝碼放置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松手,讓學生對這個實驗進行觀察,使其思考一下為什么,砝碼在運動到另一端時,其高度不會超過其釋放高度,又是為什么,砝碼會慢慢停下,其中的能量去哪了。又比如,在講解“反沖運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發一些小氣球,讓學生體驗氣球吹氣松手反沖的現象,使其思考其中所透漏的物理原因,在學生探究興趣被激發之后,教師再幫助學生結合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該現象,達成反沖運動的教學。
綜上所述,為了開展有效物理教學,職業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能結合教學實際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改進。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做到以生為本,實現對教學設計的有效進行。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教師也要能采用有效提問的方式,盡心準備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還要能正確的認識物理實驗對于物理教學的作用,采用巧妙的實驗教學過程,有效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獻敏.高職高專物理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18(29):163+165.
[2]陸治勝.對職高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嘗試[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