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采用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之間行甲狀腺切除術的63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患者,采用雙色球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31例與觀察組32例,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放性甲狀腺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等指標,記錄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各項數據之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差異不大,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各項數據之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采用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療效明確,術后可充分引流,術中出血量較少,可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緩解疼痛情況,提升其術后生活質量,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該術式。
【關鍵詞】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治療方法;臨床療效;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064-02
甲狀腺疾病是基層醫院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常發于中青年女性群體,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傳統開放性手術會在頸部留下明顯瘢痕,美容效果相對較差,很難滿足現代人的要求。隨著近年來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相關器械的完善與發展,當前該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體現為微創、患者痛苦小、恢復快、美觀度高等優點[1],基于上述優點,目前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次研究主要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資料為研究對象,對其行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在就治療方法與療效進行如下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63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患者,均為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之間行甲狀腺切除術,納入標準[2]:甲狀腺結節直徑為6cm或6cm以上;甲狀腺功能亢進,腫大不超過II度;腫瘤界限清晰,具有一定活動度;患者與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甲狀腺術后復發者;疑診甲狀腺癌者;既往右頸部手術或放療史者。采用雙色球分組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31例與觀察組32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2例,女性29例,其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66歲,平均年齡為(44.25±3.56)歲,術前超聲檢查腫瘤直徑在0.8~4.5cm之間,平均為(2.54±1.32)cm;觀察組有男性3例,女性29例,其年齡最小為19歲,最大為65歲,平均年齡為(44.32±3.48)歲,術前超聲檢查腫瘤直徑在0.9~4.6cm之間,平均為(2.61±1.28)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與腫瘤直徑等基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放性甲狀腺手術:給予氣管插管并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胸骨上凹上方2cm為止做長約5cm弧形橫切口,充分暴露患側甲狀腺,切除患側甲狀腺后縫合創面,并于窗口放置1條引流管。觀察組患者行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取患者仰臥位,給予氣管插管并全身麻醉后,經患者胸乳暈采用三孔法入路,三孔中一孔在兩乳頭之間的乳溝處,切口長度約為10mm,另兩孔在乳暈上緣,切口約為5mm。用注射器抽取腎上腺素1mg,注入LNS配置的液體500mL中,注射至穿刺孔皮下穿刺隧道,使其隆起制造出操作空間。從中間切口中置入墻鏡,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切口,維持壓力在6~8mmHg之間,分別在左右孔置入操作鉗、超聲刀,其中超聲刀至頸闊肌深面后,將頸白線及甲狀腺被膜切開,充分暴露出甲狀腺,依次將下極、側面切開,用超聲刀凝固甲狀腺下動脈、靜脈,分別向后、向上、向內牽引架轉變,將部分甲狀腺切除,上述步驟均完成后,從中間切口位置去除切除組織,沖洗術野后縫合切口,在側孔處置入引流管負壓引流。
1.3觀察指標[3]
統計并記錄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各項指標,如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等,術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oring,VAS)評價患者疼痛情況,并比較兩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各項數據均統一錄入excel2010表格,建立數據庫后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以上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過程中各項臨床指標如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x±s)描述,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百分數描述,P<0.05為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等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組間數據對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對照組差異不大,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從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式臨床上用于治療甲狀腺疾病比較安全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切口微小,位置隱蔽,不僅可以達到較高療效,同時還能兼顧美觀效果,可充分滿足患者對微創、美容等方面需要[4]。由于甲狀腺有豐富的血管,解剖結構精細、復雜,建立手術空間是手術的難點,建立手術空間時一定要確保在正確平面上實行操作,切除甲狀腺腺體時應嚴格控制出血,避免損傷臨近器官,并掌握好手術適應證[5]。腔鏡下甲狀腺手術的適應癥、禁忌癥不固定,隨著臨床經驗積累與器械更新,其適應證范圍也會越來越大[6-8]。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放性甲狀腺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0.05,腔鏡下手術切口較小,選取隱蔽處入路,盡可能的縮小手術瘢痕,美容效果較好,大多數中青年女性患者均可接受,傳統開放性手術切口較大,會損傷患者頸部皮膚神經,術后還可能面臨很多不適情況,術中止血效果不佳[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0.05,與開放性甲狀腺切除術相比,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不易引發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但目前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需較長的治療路徑,在較大腫塊治療上存在困難,同時手術時間較長,需要的治療費用也比較高等[10],相信隨著技術發展與器械的更新,不久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總之,采用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對甲狀腺良性腫瘤進行治療,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與引流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建議在臨床上積極使用該術式。
參考文獻:
[1]徐麟,石鑫,李蓋天,陳鵬,李洪濤,劉宏斌.經腋乳入路機器人與腔鏡甲狀腺切除術近期療效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9,24(04):249-252+257.
[2]江樹嵩,魏文波,廖康雄.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和開放性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優劣差異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10):70-71.
[3]謝俊,施曉麗.全腔鏡甲狀腺切除術聯合養陰益腎法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09):951-954.
[4]張凱,陳然,羅智輝.腔鏡甲狀腺切除術與胸骨上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效果比較[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9,17(01):14-16.
[5]歐陽德亮.小切口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36):43+45.
[6]呂一駿,陳高翔,陳婭婭,張海.經口腔前庭入路單切口腔鏡甲狀腺切除術13例療效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8,30(05):669-670.
[7]黎東偉,李君久,楊文,張慧嫦,莫大超,孫達,蘇遠紅.全被膜剝離法在腔鏡甲狀腺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8,18(04):316-318.
[8]湯帆,曹傳培,孫勝,葛碧絲.全腔鏡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早期患者術中切口長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06):844-845.
[9]張霞.紐曼系統護理干預在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經乳暈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03):452-454.
[10]樂飛,游小龍,陳雯,程紅.小切口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療效觀察[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02):227-229.
作者簡介:劉國生(1962.9-)男,漢族,湖南衡陽人,
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普外臨床。
作者簡介:劉國生(1962.9-)男,漢族,湖南衡陽人,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普外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