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健娟
摘要:九年義務教育初期是學生的行為與人格的養成期。學生接觸教育不久,對一些事物難免會感到陌生,內心無法把控之時極易產生慌亂,在面對不熟識的環境,面對未知的領域,他們的心理會滋生出恐懼。此時,就需要班主任依據兒童心理狀態等特性,以“真情”管理的智慧,促進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關鍵詞:小學生;班級;管理方法
對于小學初期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權,班主任要特別注意這一點,絕不能以命令的口吻去達到班級管理的目標。若強調命令式的管理,雖然可以達到短暫效果,但會抑制學生的創新思維,約束其創造行為,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著學生的人格尊嚴和心理健康。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此工作要做到全面而系統,就需要班主任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提高個人管理能力,平時多注意與學生達成良好的溝通,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班級環境。
一、有道德懂禮貌,培育良好的班級風貌
教室是供學生學習交流的場所。若學校只單純地以學科教育為主,培養出的學生只能稱之為“會學習”的學生。良好的班級風貌能夠促進個人及整體形成正確的三觀,反之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不僅僅只注重學生的成績,應當根據學生性格以及身心發展狀態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例如,編寫行為規范的口訣。在行為規范口訣確立之前,和學生們一同研究商議,幫助學生提高對自身行為的認識,理解班級行為規范存在的意義,促進學生自發、積極地按規范要求自己。而在之后的班級活動中,教師就可以采用知行合一的方法教育學生,根據踐行規范內容情況開展周期性評價,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問題,對于行為較好的學生可以用口頭表揚、物品獎勵的方法大加鼓勵,讓其嚴格遵循行為規范,往更好的方面發展,以逐步形成有道德、懂禮貌的良好品質。
二、啟發式引導,落實養成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的成長十分迅速,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對于所學知識也有自己的認識,但他們對某些行為規范的背后意義不能完全理解。所以,面對老師制定的班級規則,學生只能是聽從執行,而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因此,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只停留在“告訴學生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的層面,應更多地在教育中啟發他們,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養成教育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正的落實,在于溶于血液。在管理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造啟發學生的機會,用關心、鼓勵教導學生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傾聽學生心聲,提高班級管理藝術
班級管理過程不能簡單地視作班主任單向傳授信息,學生也存在接受信息的過程。因此,老師一定要會換位思考,在批評學生之前做到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逐字逐句考量批評之語會不會給學生造成傷害,不能出現挖苦、諷刺等字眼。只有學生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樂觀向上、自信的生活態度才能得以提高,才能促進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每個班級都會有一些不守規矩、淘氣十足的學生,對此,教師大可不必“大發雷霆”,應積極開展一些輕松、自在的交流溝通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自我心聲,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尊重與鼓勵,意識到自身的個人價值所在。這樣學生才會更好地成就自我。在活動結束之后,班主任可以設置學情分析,深入、可觀地分析學生的優缺點,并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擾,將人文關懷帶給所有學生。只有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四、引導學生自我反省,高效落實班級管理
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管理班級時會發現,每個學生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缺乏耐心好動等。要改變此種情形,教師應該在班會課上、課外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自我反省,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明確行為失范所帶來的影響。當學生意識到自身不足之處時,教師也應及時督促,并積極與學生家長聯系,共同監督,幫助學生修正問題。對于學生學習習慣上的不良行為,如書寫不規范,上課小動作多等,老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多加提醒,同時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以樹榜樣的形式激發其他學生的積極進取之心。在不斷反復引導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一次次發現自己的問題,并從中得以改進,避免問題再次出現。此外,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反省的過程中,應明白時機的重要性,一旦發現學生行為失范便要立即提出,這樣才可以加深學生印象,不至于模糊自我行為的界限,這樣才能確保班級管理真正有效落實。
班級管理是一個以不放棄、不拋棄為原則的過程,班主任面對一班學生的表現情況要公平對待,對優等生和學困生都應一視同仁,主動地、耐心地傾聽學生心聲,進行融洽溝通,因為,只有將真情融入教學管理工作中,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班級管理。
參考文獻
[1]趙慧勇. 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 學周刊, 2017(17):9-10.
[2]孫紅芬. 情感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23):193-194.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