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衍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起著引導和促進的作用。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古人也常說:“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教師教書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人類社會,其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階段,人才的“才”再不是以傳授知識總量大小為單項指標。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則應順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改變傳統教學單純教給學生知識的模式,把培養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如何消化、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作為重點來抓。這就要求我們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真正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不只滿足于學生“學會”,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導培養學生“會學”,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習目標,循循善導,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訓練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那么,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主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呢?
一、指導學生掌握“課前預習法” 把它當作學好課文的鑰匙
兵法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學習也是這樣。要教會學生學習,首先要教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學習前能充分地有目的地進行預習,對新知識的重、難點就產生求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學習的目的性也就明確了。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意注意力則明顯集中和提高,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好。若長期以往,形成良好預習習慣,毫無疑問,學生就掌握了通向知識寶庫的鑰匙。當然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做好預習,這樣必然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質疑、解疑過程中通過教師指導、點撥,有針對性地學習,達到獲取知識的成功感,自然就能扎扎實實地學好新課內容。例如《西門豹》一課中,課前預習,提出:從題目中,這是一篇以記事為主的還是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課文,寫了西門豹的那些事,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雖然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把握未必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其效果遠比被動聽老師的傳授知識要好很多。
二、教會學生運用“課后提示法” 把它當作理解全文的準繩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都十分重視一個新概念,叫反審認知,也稱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認知,包括體驗、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以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通過課后提示進行自我反審認知。其實,這里的注解、練習、提示都是精心設計的,和課文內容聯系十分密切,也是知識的鞏固。比如課文《落花生》,學生初讀有點難度,把握不住中心。但如果翻一翻課后提示,情況就不同了。有一道思考題這樣寫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請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和它在全篇文章中的作用。從中我們就會領悟到全文的主題:文中主要講議花生即議論如何做有用的人。課后“提示”常常交代每篇課文學習的要點、重點、難點和基本訓練范圍,學會理解和運用課后提示及前后課文單元的提示,借助這些,學生能自我認知,并利用它去解決未知,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逐步開闊加深,提高閱讀理解教材的準確度,鞏固學習效果。
三、 教會學生掌握“比較學習法” ?形成抓住知識的特點和系統化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一些系統化的能力,找出一些參照內容和教材的字、詞、句等其他內容進行比較,形成一定的反差,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差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能準確地從比較中找出本質的不同特征,從而形成鑒別的能力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理解,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后進行比較,學到一些用詞寫句的方法,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四、教會學生運用“聯系實際法” 從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中獲取真知
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發現和運用各種聯系來解決問題。如詞與詞、句與句、字詞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系,文章內容與生活實際、客觀事實之間的聯系等。課文是由字、詞、句、段、篇構成的整體,詞不離句,句不離章。一個字詞,或一個句子,它們的意思和作用是由具體的上下文等語言環境決定的。如下面兩段話:“列車駛近了,炮兵連一匹膽小性躁的黑色馱馬,驟然受驚……瑟瑟打抖,死活不動。”“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段話中都有“瑟瑟”這個詞,查《新華字典》“瑟”的解釋是“一種弦樂器”,顯然,用它去注釋兩段話中的“瑟瑟”都行不通。怎么辦?用聯系法,先看第一段“瑟瑟”前寫“馱馬”“受驚”,后面的“打抖”表示受驚的反應,中間緊挨著“發抖”的“瑟瑟”便是具體表現“發抖”的狀態了,于是這里當“哆嗦”講。至于第二段抓住表示顏色的“紅”字和“半江”,因為夕陽照射變紅了,沒有照到的那一半江是什么顏色呢?應是原來水色,如此順理成章這里該當“綠色”講了。再如教“金黃的稻子望不到邊”這一句時,先要求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稻子”是什么,“金黃”是什么顏色,“望”是什么意思,合起來講什么(成熟的稻子一大片)。再引導學生想象:通過這些詞句的聯系,詞句與生活實際、客觀事物的聯系,想想看它組成了什么或怎樣的情景,接著體會感情,看到豐收景象,就能體會到農民伯伯用辛勤勞動的汗水換來豐收時的思想感情。
運用聯系實際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掃清生字難詞的障礙,而且使學生學會將知識與生活實際溝通起來,使課文的整體以及組成的各個部分產生了有機的立體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理解才能深刻、準確。
五、教會學生運用“總結鞏固法” 靈活、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當然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學習目標就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只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循循善導,堅持對所有學生實行切實有效的學法指導和訓練,并正確引導和放手讓學生探索、總結、合理應用,學生就一定能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