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鑫
【摘要】:教書育人是一項需要耐心和愛心,復雜而長期的工作,要在學生和教師的角色間不斷地相互轉換。通過發現問題,尋找原因,總結經驗,探索方法一步步提升教學能力。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被動的狀態,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原因,同時也需要以學生的身份向有經驗的人求教。教師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育人,而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在培育教師自己。除了教學上轉換觀念,不斷尋找新方法,還要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內心的寧靜,面對困惑和壓力學會自我調節。使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相互成就、共同進步的橋梁。
【關鍵詞】:教學 學習 主動思考
自成為成都東軟學院的一名教師以來,一直在云霧繚繞的青城山下過著修身養性的教書生活。然而面對懵懂的學生,我常常覺得自己也還是一名學生,也會感到迷茫,會焦慮,會質疑自己是否能夠教好學生,是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2017年7月,在完成了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后,我參加了四川省高校第25屆新任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真的以學生的身份再一次進入了大學校園。的確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青城山來到四川師范大學,從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各種角度了解到關于教師和教學的問題,豁然拓寬了我的想法。我對自己教學以來的狀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伴隨著崗培期間的所聽所學,慢慢有所感悟。
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也。
“教學不只是教書還要育人”,育人是什么?教育,培育,養育都是育。但是聽起來依然抽象。我覺得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韓愈《師說》中寫道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可以理解為事物的規律,授業可以理解為傳授知識,學業或者技能,解惑就是解開困頓與迷惑。當人面臨未知事物之時,可以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解開困惑,解決問題。教書更像是授業,傳遞知識和技能,看起來應該是老師最主要的職責,而傳道和解惑更像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其實同等重要,需要貫穿在一起。
以我自身上學的體會和對當下大一新生的觀察來看。學生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普遍不會主動提問。而是很被動的等著老師的安排和講授。我大一的時候也是這樣,等著老師來點評我的畫,幫我指出問題,而不是主動向老師請教、溝通想法。這可能是應試情況下的學習習慣造成的,老師傾其所有的傳播知識,學生更多時間只需要跟著學,做什么題思考什么問題,主動求教和主動思考的需求不那么強烈,也習慣了等待指令。這樣的好處是便于管理和操作,只要提出要求,講授清晰,學生就會照做。但是這樣的學習是非常被動奇怪的,假如學生自己都不明白學習這些東西的意義,沒有興趣后慢慢地就會開始懈怠,想別的方法逃避學習。對于更需要自主研究、獨立創作的專業性階段學習而言,改變這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引導學生挖掘出自己思維的潛力是至關重要的。
看到過一位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的研究生這樣說:“花了這么多錢和時間,我們學到了如何思想。”我在大學時期進入到更深的專業學習時,就逐漸體會到,我們不是在學習,而是培養觀念。換句話說就是學會如何思想,如何通過自己的認知和技能解決問題,我的大學老師并不會直接告訴我們解決方式,而是鼓勵我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法,并且可以有多種解決方式,且不同的解決方式也包含你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觀念。在我們當時的創作中,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就是通過這樣不停的試錯越來越自然的融入在作品中的。
崗培中老師提到,這個階段的大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作為抽象邏輯思維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得到完善的發展;思維的組織性和深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再進一步發展 ;思維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在我們的藝術類專業學習中,學生更應當主動思考、創作和解決問題。通過啟發和引導,使學生在掌握造型色彩等基礎知識之上,注重自身的藝術審美素質的提高、藝術視覺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藝術語言表現規律的體驗,主動了解學科信息,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刻的認識。達到藝術視覺洞察力與藝術思維創造力以及藝術語言表現力的和諧進化,持續發展,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激情和創造力。注重學習和創作的過程而不是強調目的,讓他們發揮個性,實現想法,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領悟力和創造力。老師對學生審美廣度與深度的引領,引導學生自主的理解藝術,也可以很容易讓學生步入一個全新的藝術審美高度,學生對形式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個性化的。
引導學生如何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傳道和解惑。而授業的過程將使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的主動探索中被更大化的接受。
這一年的教學體驗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向學生學到的東西反而比我教給他們的更多。是他們的信任讓我變得更加自信,他們的好奇心讓我有表達的喜悅,他們的創造力讓我感到我的課堂有意義。我想身份的轉換有時候更多是目的不同,但事實上,學習和交流是相互的,把自己和學生平等對待,常常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知道他們需要什么,信任學生也能讓他們更加自信,在學習時更加主動,在創作時更加勇于進行新的嘗試。
教師作為有著更多表達機會的人,更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辭,堅持尋求真理,不斷培養自己的道德、性情、智能、境界。除了教學上轉換觀念,不斷尋找新方法,還要保持精神的健康和內心的寧靜,面對困惑和壓力學會自我調節,做到人格正常充滿趣味。盡心、盡力、盡責、盡業的做一名熱忱友愛的老師。
【參考文獻】:
【1】E.H.貢布里希.《理想與偶像》[M].范景中 、楊思梁, 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2】弗蘭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鶴 ,譯.三聯書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