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
【摘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這樣做:借助學校圖書室,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讀以致用,內外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培養 閱讀興趣
雖然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在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習慣去看書。閱讀就顯得蒼白無力。人們整天低頭看手機,抬頭面對電腦。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說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那么學校則是學生接受系統學習的第二課堂。在這個階段,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的系統知識傳授外,大量的知識還得靠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去獲得。要想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獲得正確的閱讀方法,必先培養閱讀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才是閱讀需要的動力所在。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本人經過多年的實踐,覺得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一、借助學校圖書室,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日常興趣去挑選圖書。比如,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選擇的圖書得有豐富的色彩,動人的故事情節。諸如幻想、人物探險、神話故事類等。同時要兼顧內容的多樣性。比如生活類、歷史故事類、科普常識類、安全知識類、英雄人物類等。在體裁方面,可以選擇詩歌(包括古詩詞)、微小說、童話、寓言等。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把小學生版古典四大名著小說《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拿給他們讀。當然,也可以讓他們寒暑假觀看根據這四部小說改變的同名電視連續劇,以此來盡快熟悉小說的內容。當然,國外的一些大家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優秀文藝作品,譬如安徒生童話、莎士比亞的某些戲劇等也可以介紹給學生閱讀。只要教育性、針對性強,思想健康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盡可能的讓他們獲得多方面的認識。同時鼓勵學生把家中的圖書帶到班上來和同學們分享。
二、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
在班上擺放一個書柜,鼓勵學生捐贈圖書。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閱讀。星期六、星期天以及其他一些放假的時間,學校可以選擇一些時間開放學校的圖書室。有的學校在學校的不少角落都擺放了各類紙質圖書,或者在校內開設了免費的“書吧”,這些措施無疑會促進學生的閱讀。定期開展“讀書會”、“講故事會”、“朗誦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大膽交流,不斷獲得閱讀的喜悅,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和家長達成一致,盡力在家中也開辟一塊閱讀的空間。家長也可以定期抽點時間陪孩子讀讀書,聽他們講講書中的故事,談談讀書的體會。或在周未抽時間帶孩子到戶外走走,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讓孩子覺得閱讀就是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
三、讀以致用,內外結合
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老師交給學生的主要是獲得知識的方法。我們應該把課堂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去獲提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才是我們的目的。比如,學了《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后,要啟發學生思考,雷鋒是誰?他在哪里?關于雷鋒的故事還有哪些?帶上這些問題安排學生課外去尋找、去閱讀關于雷鋒叔叔的圖書,然后找時間全班開個“讀書會”,一起交流、分享。針對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的事實,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有關環保方面的圖書,讓他們歸納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減少污染的辦法。
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古人說,“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正確的閱讀方法不但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能更加持久,也是獲得知識的倍增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古詩、警句、兒歌、童謠等引入課堂,采用讀唱結合的形式,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 ,鼓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要把閱讀的過程變成一個同時也在思考的過程、獲得的過程、體驗的過程。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長久。不要盲目迷信權威和書籍,要敢于質疑。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要勇于合作,自主、自問、自讀、質疑,要勇于挑戰,勇于創新。要多“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議一議”,力求讀和練(寫)結合,讓閱讀習慣得以升華和內化。
五、體驗閱讀的樂趣
當然,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為了能把這個習慣引向深入,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就顯得很有必要。每個學月可以開展一次讀書活動,在活動中可以搞“詞語接龍”,看誰在閱讀中積累的詞語多;“我們身邊的細菌”,讓學生明白細菌無處不在,獲得一些日常科普知識,飯前便后要洗手,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生活習慣;利用“故事會”開展講故事比賽,看誰的故事多,誰是“故事大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殿堂,是兒童獲得精神營養的源泉。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登上這個階梯,進入這個殿堂,找到這個源泉。那么,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可以把學生引入一個奇妙的、神圣的知識樂園,打開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