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盧凌美


【摘要】: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貧困只是現象,其本質在于貧困大學生普遍“心理貧困”、親社會行為不足,同時社會關系網絡薄弱、社會適用技能缺失。這既是當前高校貧困生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深刻問題,也是本文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基于此,本文按照“體系建構——平臺搭建——機制建立”這一思路構建了貧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協同治理機制。
【關鍵字】:貧困大學生 公益創業教育 協同治理
貧困大學生助學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統計,2017年,政府、高校、企業及社會設立的各類政策措施共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275.69萬人次,資助金額1050.74億元,比上年增加94.90億元,增幅9.93%。近些年在國內外高校蓬勃發展起來的公益創業教育,為新時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大學生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公益創業核心理念是通過商業手段創新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兼具創業性和社會性“雙重底線”。因公益創業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意識、精神、知識、技能和素質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還強調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教育;相比于商業創業,公益創業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無經濟風險的綜合成長機會,雖然這方面在理論上研究甚少,但在實踐層面已經受到國內一些高校(如湖南大學)的關注與實踐,不過完全依靠高校單方的力量難以有效持續地推進貧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因此,構建以政府、社會、企業和高校為基點的貧困大學生創業教育 “四位一體”的協同治理機制,為有序推進以公益創業為主線的貧困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以“濟困、扶志、強能”為目標,以“心理貧困”為突破點,著眼于貧困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可持續成長,強調高校和社會、政府、企業協同,貧困生自助與助人相結合,突出發展性、實踐性兩大特征,系統性解決貧困大學生成長中“心理貧困”障礙和可持續成長實踐能力薄弱的問題。
一、構建多方主體協同治理的貧困生發展性育人體系
1、構建以“高校為主,政府、社會、企業協同參與”的貧困生發展性助扶體系
依托學校“獎、免、助、貸、補”等普適性助扶方式對貧困生進行以物質為基礎的發展性扶助。除通過勵志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臨時性補貼、勤工助學等一般性扶助外,積極鼓勵政府、社會和企業力量參與結對幫扶,如依托慈善總會、某銀行公益基金會和地方商業協會等平臺結對幫扶貧困生;設立獎助學金,如某集團設立的“XX獎學金”、 XX企業設立的“新麗獎學金”等;提供實習實踐崗位,如某青年公益創業園、跨界電商園等實習實踐平臺、校內組織或機構兼職及勤工助學崗位等,突出資助體系的發展性。
2、構建以“公益創業”實踐為特色的貧困生創業培育體系
將貧困生教育及發展性助扶有機融入到公益創業教育之中,構建貧困生創新創業育人體系,使貧困生在公益創業實踐中提升社會責任感、社會融入度和實踐能力。一是引導貧困生廣泛參與創業創新實踐,并積極參加創新創業類賽事,如“新苗”計劃、“挑戰杯”、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等專業賽事,通過創新創業策劃訓練提高貧困生的創新能力。二是重點推進以公益創業為導向的貧困生教育,依托公益學院、公益鋪子、校外合作公益組織等社會組織和政府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及社區實踐基地等,廣泛開展公益創業項目策劃大賽、項目孵化和推進落地,并吸引大批貧困生參與;三是推進公益學分認證,所有貧困生在大學四年學習中必須參加規定時長的公益實踐活動,獲取公益學分。
3、構建以“心理健康”為導向的貧困生心理成長體系
利用特色第二課堂的心理學分及心理選修課制度設計,將成長互助中心、心理談話室和互動工作坊等進行整合,構建“貧困生心理成長體系”。聚合貧困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通過資深心理教師講授,直擊貧困生心理貧困的問題,幫助其掌握科學調適心理技能;通過大學生成長互助中心,依托“成長故事會”等形式挖掘貧困生中的優秀案例,鼓勵其進行朋輩分享,提升貧困大學生自尊水平和社會支持的感知度;通過心理工作室鼓勵貧困生在遇到難以調適的情形時,積極尋求幫助,依托“小組技術”“共情療法”等心理學、社會學方法幫助貧困生走出心理貧困的困擾,建立貧困生主動參與、社會支持、朋輩共創的心理成長體系。上述貧困生發展性育人體系,通過課程化和項目化、以特色第二課堂的方式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為其推進和實施提供長效制度保障,具體如下表:
二、搭建多方主體協同治理的貧困生創業教育平臺
一是搭建公益創業實踐育人支持平臺。依托校內外公益創業基地,以公益社會組織研究院為大平臺,以公益創業班為基本的教學平臺,以公益鋪子等公益創業項目為實踐操作平臺,整合學校、政府、社區和企業多方資源,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公益創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機會。二是搭建心理健康支持平臺。成立貧困生心理談話室,建立貧困生成長幫扶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貧困生成長組織互助、心理工作室診斷咨詢等相互配合,開展心理學分認證,逐步形成完善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支持平臺。三是搭建團學實踐平臺。依托團學組織,利用團委、學生會、廣播電視臺、社團聯合會、全媒體中心、社團,特別是公益性社團,如“黑蘋果”、“柚子樹”、“綠色風”等啟用非貧困生和貧困生共同參與服務師生工作,通過公益實踐提升貧困生綜合能力。
三、建立貧困大學生創業教育“四位一體”的協同機制
為避免傳統助扶方式給貧困生“貼標簽”的弊端,以拓展包括非貧困生在內的廣大師生參與到貧困生發展性實踐育人活動為目的,把貧困生發展性實踐育人體系有機融入到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實踐育人體系當中,強化貧困生創業育人體系的實踐拓展。一是依托團學組織,搭建全員參與機制。依托團學社青傳統組織體系和各類社團等,發揮組織平臺作用,拓展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共同廣泛參與的實踐育人環節。二是依托高校與政府、企業、社會共建校內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搭建協同機制。依托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完善制度設計思路,提出以政府、社會、企業和高校為基點的貧困大學生創業教育 “四位一體”的協同機制。(如下圖1)
借用利益相關者理論,根據米切爾評分法將貧困大學公益創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分為確定利益相關即高校、潛在利益相關者即政府與社會和預期利益相關者即企業等三類。以政府為政策制定者、以社會為外部監督者、以企業為聯盟合作者及以高校為教育提供者和平臺構建者協同組織發動貧困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由于強調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參與度,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學生自助與助人的結合,強調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結合,因而對培養貧困生的自立自強精神、競爭意識和創業創新能力,以及通過幫助學生構建持續的社會支持網絡使其獲取更多的社會融入感、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促進其長遠發展等方面均可發揮重要作用,最終促進其職業生涯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2018.3.1
【2】黃貴閩.發展性資助模式下高校貧困生創業實踐教育路徑探索[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2(02):100-103.
【3】許翠梅.我國大學生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9):57-59.
【4】高玉玲.貧困生的生活困境及其應對策略——兼論發展性資助支持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2):1-5+12.
【5】汪霏. 發展型救助視角下貧困大學生教育救助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7.
【6】展偉.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中的精準育人轉向[J].江蘇高教,2018(06):80-82.
【7】Kazuhiko Mikami,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 (2018) :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