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
摘要:道德與法制課堂是為學生生活服務的,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生活,健康成長的;課程的形式不是單一的,與社區,學校,大自然是相融合的,孩子獲得的也不是固定的知識,應是親身的感受;孩子獲得體驗后,與語文課程中讀寫訓練相結合,是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
關鍵詞:生活化;主體感受;語言表達
【正文】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如何上好道德與法制課,結合《讓空氣更清新》的備課經歷,談談我的感受。
一、教學目標指向生活
課程必須植根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讓空氣更清新》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空氣質量,增強孩子的環保意識。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從孩子熟悉的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談起,讓孩子走進社區尋找污染源,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調查家鄉人為了讓空氣更清新作了哪些努力?最后從課文中走出來再指導孩子的生活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爭做環保小衛士。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課程評價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二、教學方式尊重學生。
教學中,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不是“教”教科書的人,而是努力為兒童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的支持者;與兒童共同進行活動的合作者;在參與兒童活動的過程中,引導活動向正確方向發展,帶領兒童向著課程目標前進的指導者。為了讓孩子了解家鄉的空氣質量,我把孩子帶出教室,去摸窗臺,摸樹葉上的灰塵,看天空的顏色,讓查閱網站了解空氣質量數值,并做好記錄;為了查找污染源,領著孩子走進社區,調查民眾;為了了解家鄉人為環保做出的努力,采訪環衛工人,觀察水洗馬路,空氣凈化車,查閱網頁;為了解霧霾的危害,請教身邊的父母,請教社區的醫生。我在這些活動中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孩子們在調查訪談等活動中獲得對空氣質量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獲得豐富的知識或經驗,增強了環保意識,也鍛煉了孩子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課程拓展引向讀寫
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是教師引導兒童開展活動的重要資源,也可視為學好語文課程的好幫手。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們都十分純真、可愛,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他們總會流露出自己純真的想法。如果教師們把小學語文教學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相融合,引導孩子把獲得的感悟寫下來,是鍛煉孩子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也能強化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效果。在設計《讓空氣更清新》時,在孩子充分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之后,讓孩子寫下自己的承諾,然后宣讀承諾書。在孩子鏗鏘有力宣讀的背后,鍛煉的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了孩子的環保責任心。
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從生活中挖掘學習的內容和素材,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接受教育,強化小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我們要想方設法打造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引領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最新版。
[2]姜亞利關于生態道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課外語文,2015年24期。
[3]李遠良小學語文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