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起中國近代發展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及發生在一百年前的一起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那便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影響極其深遠,盡管一百年的歷史流逝,即使運動已時過境遷,然而,它的豐富底蘊及深刻內涵并未因為這些因素而枯萎,經過時間的證明反而更加茁壯,輝煌,這場運動的余音在新時代仿佛還時常在我們耳邊回蕩,時間證明,這場運動凝集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它的偉大精神不僅能啟發過去那個時代,而且還能照亮偉大的新時代。
關鍵詞:五四運動;新時代;價值
一、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五四運動爆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的1919年的5月4日,地點在北京,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的學生運動,其中也包括由廣大群眾、市民、工商業人士以及中下階層的積極參與的示威、游行、罷工、請愿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事件起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巴黎舉行的巴黎和會,我國代表團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會議,但列強在會議上卻毫無忌憚的踐踏我國的領土主權,決意要把德國在山東的各項權益轉交給日本,在這里亦可稱之為山東問題。而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北洋政府并沒有堅決捍衛國家的利益和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在與會的列強面前顯得軟弱無能,竟然準備在“合約”上簽字,這一表現傳入國內,瞬時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當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請息傳到國內后,《每周評論》就指出:“巴黎的和會,各國都重本國的權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此前人們一直堅信“公理戰勝”,現在則認識到,還是帝國主義的權力戰勝了,一度對帝國主義抱有的幻想隨之破滅了。幻想破滅的人們只能在街上游行、集會、拉條幅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與憤怒之情,在當時的運動中最耳熟能詳的口號便是“外爭主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除媚外官員),這一口號直接把斗爭的矛頭指向近代中國的兩大敵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二、五四運動的表現
1919年5月4日的下午,由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十三所學校組成的三千多名學生,全然不顧軍警的激烈阻撓來到天安門前進行集會演講,隨后便開始舉行游行示威活動,他們憤慨的喊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ー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同時要求必須嚴肅懲辦以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人為代表的親日派。學生們憤怒地沖入曹宅,曹汝霖見形勢不妙急忙躲藏起來,正在此處的章宗樣也受到學生們的痛打,曹宅隨后也被焚燒,軍警當場逮捕了三十多名學生。北京的其余學生聞訊后便實行罷課,通電全國來表示強烈的抗議和不滿。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事件的傳播速度超出了預計,迅速的傳到周邊的城市及全國其余的大城市,隨即,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城市和全國各地也開始紛紛舉行游行示威活動。與此同時,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也相繼展開了各種各樣的愛國主義活動。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釋放被捕學生,但隨后卻又下達鎮壓學生運動的命令。兩天內竟有將近上千名學生遭到逮捕,這一結果從而更加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上海人民首先表現出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大力為被逮捕的北京學生提供支持。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發動了超過有六七萬人參加的政治大罷工運動思潮,南京、天津、杭州、濟南、武漢、九江、蕪湖等周邊地區的工人,也都先后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對這一系列表現感到震驚不已,不得不于6月6日釋放全部被逮捕的學生。隨后在6月10日宣布“批準”曹、章、陸三人“辭職”。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這一表現也標志著五四愛國主義運動以勝利為結果告一段落。
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首先由學生發起的,隨后又由工人階級堅決擴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是由當時的無產階級領導的,集中體現了反帝國主義徹底性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首先進入了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開始接觸先進的知識分子并滲透到人民群眾當中,特別是廣大職工群眾,在這個過程中,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為代表先進知識分子,感受他們的痛苦并理解他們的需求,把自己的立足點轉移到廣大工人群眾一邊,使得一部分工人群眾逐漸認識到自身階級的歷史使命,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具有了初期階級覺悟的啟蒙,這些活動直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同時也為建立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組織和思想準備。五四運動也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以后,中國的革命進入了以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因此,五四運動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同時又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化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我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新的理論形態——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并使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把當時的社會環境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思潮的新的歷史階段,同時也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運動以后,西方文化的積極方面,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四、五四運動的新時代價值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需要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回顧歷史,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主義革命運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更要繼續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與學習,要不斷加強對五四運動的積極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對待五四運動這一歷史事件,我們要堅持大的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來認真的研究和把握。要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高度,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各領域開展研究,要不斷總結歷史規律,揭示歷史趨勢,講清楚為什么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思想,講清楚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講清楚為什么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并且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要引導人們以史為鑒、以史為師,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不斷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意義和要求。要結合五四運動以來100年的歷史,深入研究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一起來,同研究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使之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青年運動的關系,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要回答好為什么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為什么當代青年必須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要找準當代中國青年運動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著力點,激勵廣大青年在各行各業充分發揮作用。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的思維模式和實踐能力與當代青年相比一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當代青年成長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了解青年優勢和弱點,引導廣大青年把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統一起來,引導社會各方面關心青年、服務青年,積極做好青年方面的工作,為使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創新創業營造出良好的環境。要加強對五四運動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護,為后人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留下帶有溫度的鮮活的歷史記憶。
五、由五四運動得出的啟示
以愛國、民主、進步、科學為代表的五四精神,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珍貴的財富,作為青年學生的我們,更要以五四精神為啟發點,當代我們生存發展的環境要比五四時期更加優越,我們無時無刻不享受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碩果,但我們盡管生活在和平年代,還是要同五四時期的青年一樣具有愛國的熱忱,做堅定的愛國者。要讓祖國的上空始終飄揚著我們高舉的愛國主義旗幟。我們現在盡管沒有五四時期的大學生那樣擁有一個戰天斗地改變民族命運的舞臺,但是在國內國外很多重大事件中我們都要彰顯出積極參與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貴任感。五四送動給中國帶來最先進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不會再是為救國圖存而奔走,我們是建設中國持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接班人和重要力量源泉,時代賦予了我們愛國主義精神的新的內涵。五四精神為新時期的我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也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倡導積極正確的價值取向,抵制功利主義,加強對于政治生話的認同感,要經常培養獨立的正確意識形態和行為習慣。真正地將馬克思主義科學送用到生活及實踐中去,形成與社全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美德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賦予五四精神以新的代內涵,讓五四精神永不落幕。
五四運動是我國近代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這一運動中所創造出的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中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就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學習和實踐,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劉國輝,呼蘭師范學報,《五四運動中愛國主義時代特色》,1999。
[2]尹秀芝,《中國青年節》,1995。
[3]源流,《五四運動》、2009。
[4]光明日報,《紀念五四運動,弘揚愛國精神》,2019。
作者簡介:李程程(1996.07-),女,漢族,籍貫:遼寧遼陽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