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發展史的文化大國,其豐富悠久的古代文學為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古代文學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通過文字刻畫等其他方式流傳至今,為考古學者和從事古文學研究的技術人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參考依據。加強對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研究,對促進我國經濟文化共同發展有著重要的引導用作,文章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進化分析,闡述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文學傳播方式的詳細演變過程。
【關鍵詞】:古代文學 傳播方式 演變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古代文學的研究興致越來越高。對古代文學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在有效幫助國民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發展進程的同時,還可能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發展道路。歷史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必有其特殊之處,因此,對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進行研究是分析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演變歷程
我國古代文學在傳播過程里,經歷了口語傳播,抄寫傳播以及雕版印刷傳播三個時期。
(一)口語傳播
口語傳播作為我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一個重要傳播方式,然而相關學者對口語傳播的起源時間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口語傳播起源于甲骨卜辭時代,也有人認為口語傳播起源于《詩經》產生時代。口語傳播主要興于文字出現以前,那個時期口語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
(二)抄寫傳播時期
在秦漢時期,抄寫傳播已經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傳播形式。在秦漢初期,抄寫傳播僅僅處于起始階段。到了西漢時期,抄寫已經趨向于成熟,演變成一種主要的傳播方式。例如說《尚書》里“唯殷先人,有冊有典”,足能看出抄寫記載已經成為了當時主要的傳播形式。漢朝時期朝廷頒發了“廢挾書令”以后,開始對我國古代文學進行手抄整理,在此基礎之上,抄寫傳播方式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傳播載體也由最初的簡牘發展到絹帛,后來又發展到紙質。其中簡牘主要盛行于秦朝與西漢時代,后來的絹帛與紙質主要盛行于東漢時期。例如說《后漢書》則是通過紙質載體加以記載傳播給后代。
(三)雕版印刷傳播時期
雕版印刷起源于我國隋朝和唐朝年間。雕版印刷的出現主要源自于我國印刷術的出現,才促進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重大轉型。由于抄寫載體的不斷改革與創新,拓寬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區域,增強了文學傳播影響,同時傳播的文學內容也相較之前更為飽滿。由于印刷術的出現,紙質的生產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無論是生產質量還是對于紙質的生產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紙質作為文學傳播的重要載體,也促進了古代文學的傳播速度。特別是唐朝時期,大力推行科舉選撥,許多古代文學被當作文學經典,借助于紙質得以保留下來,這也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再次發展。
三、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
(一)語言傳播
首先是口頭語言傳播方式。在文字形式尚未出現之前,口語人們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因此口語傳播也成為古代文學傳播的傳播形式。無論是對于古代文學創作還是對于文學傳播,口頭傳播是其唯一實現方式。例如說中國古代神話的傳承,均是通過古人口耳形式進行傳承與發展的。
其次是樂工說唱傳播方式。樂工說唱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在古詩詞基礎基礎之上,加上說唱演奏而形成的。樂工說唱起源魏晉南北朝,到了我國唐朝年間,樂工說唱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地藝術形式。在這個時期,古代文人創作的詩詞歌賦,都被樂工編制成樂曲,通過說唱方式表達出來,繼而成為了古代文學的一種傳播方式。在那時候,樂工通常都會以金銀形式向古代文人換取其創作的詩詞。通過這樣的方式,文人不但能夠讓自己創作的詩詞傳播開來,同時還可以獲取物質利益。
最后是說書以及唱和形式。古代文人通常都會以聚會形式吟詩創作,在我國歷史上,許多名人詩詞也因此而誕生。例如說《滕王閣序》則是我國著名文人王勃在豫章宴會上乘興而坐,并傳播開來。不僅如此,說書作為我國長存的一種文學傳播形式,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也有著積極地影響。另外,《西游記》等四大名著在誕世初期,并不是家喻戶曉,而是通過后來的民間說書才被傳播開來,成為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
(二)文字傳播
文字發明是促使古代文學傳播改變的重要原因。口語傳播形式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對于地域空間上,都有著限制因素。而文字的出現,消除時間和地域空間上的限制因素,同時增加了文學信息傳播的準確性。伴隨我國文字印刷術的出現與發展,文字逐漸取代口語傳播成為古代文學傳播的主流形式。文字傳播又分為題壁傳播以及文本傳播。
題壁傳播盛行一時,特別是在我國唐朝和宋朝時期發展最為流行。那時候,許多文人源于一些因素,喜歡將一些詩詞歌賦題于樹木或者墻壁之上。由于詩詞歌賦能夠長期保存于題壁之上,更好地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承與發展。
文本傳播起源于中國印刷術時期。伴隨我國印刷術的出現與發展,為文學作品的保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我國古代文人通常會喜歡抄錄一些經典古文,源于此,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也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為我國后來的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經典作品。
【參考文獻】:
【1】宋雨娟.宋詞在當代的傳播方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1):229-231.
【2】周敏.基于新媒體分析的古代文學傳播途徑分析[J].大眾文藝,2018(21):181.
【3】聶永樂.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渠道革新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7):176-177.
作者簡介:姓名:胡慧雅 ?出生年月:1998.11.18 ?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江蘇蘇州 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