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基因食品日漸增多,對其安全進行監管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護公民健康權益,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及生態環境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目前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從經濟法角度提出完善其監管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法 轉基因食品 監管
轉基因食品自轉基因技術成型發展以來,短短數十年間爆炸性增長的種植面積,覆蓋范圍,產量和影響力均已不可忽視。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日漸被轉基因食品攻占,消費者的憂心也從未停止。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能否確切證明其安全?轉基因食品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監管是否嚴密能夠確保消費者健康權益不被侵害?而制作轉基因食品的轉基因生物又對自然生態環境有無影響?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更是在一次次網絡熱議和名人論戰中被公眾高度關注。本文將從經濟法的角度,提出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的依據,立足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力求找到促進完善其監管的可行方法。
一、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現狀分析
(一)缺乏國家統一的檢驗標準
消費者購買到轉基因食品后進行成分檢驗,在各地得到的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判定報告結果大相徑庭見諸報端的事例諸多。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便是我國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轉基因食品成分檢驗檢測國家標準公布。各地的高校實驗室,研究機構,商業研究所等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測定結果自然不同。這對于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知情權是十分不利的。雖然農業部已組建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諸多研究所和高校,海關,檢驗檢疫部門等選取委員,但目前尚未有統一明確的標準成果公布。
(二)諸多監管制度可操作性不強
在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從轉基因生物的種植養殖培育,到生產加工再到流通上市,我國目前由諸多制度規范監管其安全進行。但是諸多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十分籠統,難以切實發揮作用實現制度設計構架初衷的。比如在轉基因食品實驗室研究階段,具體的操作方法細則是沒有切實規定的,只有很多實驗室自己的規定。還有生產信息報告報批制度,讓散在邊遠實力薄弱的轉基因生物種植農戶踐行頗為困難,而銷售種子者代辦也缺乏經濟和實際動力與壓力去實施。自然造成監管者對轉基因生物的分步,發展,收成,擴散情況的難以掌握。還有標識制度的不細致,標識方法規定不完善等,消費者的易讀需求難以實現,知情權自然難以保障。
二、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從經濟法角度出發,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監管是非常必要的。我國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個環節都有監管職能,而其法理背景便是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保護公共利益防范市場失靈與信息不對稱問題對公民權益的損害而進行監管。轉基因食品的公共性,和潛在的不確定性,以及生產者主體天然掌握更多其信息的信息偏在問題,為保護信息弱勢一方消費者利益自然對其進行規制監管。政府干預十分必要,對于市場的盲目和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重視。而轉基因食品本身可能在人攝入后造成的健康風險是目前科學檢測水平和跟蹤測試不能確證的,比如過敏反應,因為外源基因的引入食品本身的營養素構成發生變化,在人體生化作用中會造成的后果難以預料。還有抗藥性和毒性反應等都是引人擔憂的。轉基因生物的種植養殖會對本身十分平衡融洽的區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失衡也是不乏事例的,并且其對傳統作物的基因漂流作用也不容小覷,宗教倫理風險也牽動人心,總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嚴格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三、完善我國經濟法可訴性的對策
(一)加快統一標準的制定實施
統一標準是諸多監管制度實施的基礎。如標識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要以來標準的細化,目前列舉的5類十多種數量完全無法覆蓋深加工,精加工的食品鑒別。什么類別多少成分要顯著強制標示,什么范圍是自愿標識,沒有基礎性的標準在各主體實施時都會出現問題。因此加快統一標準的制定實施是十分必要的,在農業部網站上只看到了組建通知和成員,并未有明確的工作規劃,而人員構成也十分單一基本是科研機構人員,人員遴選機制不透明,工作內容不具體,成果效率也自然存疑。但國家標準的制定對整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鏈條的基礎性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加快向國外發達國家已經發布的標準的學習借鑒,并結合我國特殊國情需要,制定合理標準,才能讓監管更為有效。
(二)革新監管原則
美國一直以來寬松的,實質等同的可靠科學性原則在沒過過內雖然備受監管機構自身的認可,卻被民眾指摘其坐享轉基因食品巨大經濟利益弱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其原則在美國S764法出臺后有松動趨勢。歐盟的預防原則基于對科學發展局限性的不信任強制標示,審慎監管態勢一直堅挺。我國實行強制標示與自愿標識結合的標識制度,新《食品安全法》簡要的標識要求都無法滿足當前的監管需求了。樹立預防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權益十分必要。監管機構和運作機制更加透明也十分必要。而全程規制的原則也應引起重視,畢竟從源頭到餐桌的監管才是實質有效地。而多年積弊,歷史遺留的職權分散多部門監管協調性差的問題,則依賴協調,分步的原則去科學穩步的實現。
(三)加強公眾參與
民以食為天,轉基因食品安全的風險承擔者歸根結底是民眾本身。目前我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諸多機制運行都十分不透明,官本位式管理,并未有效發揮公眾的監督和建議權利和力量,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是不夠民主的體現。在今后的監管中更多的發揮公民的監督建議能力,加強公眾參與,對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提高時十分進步和有力的。
四、結語
以上可見,加強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監管,是造福于民,實現立法目標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毛新志.殷正坤.轉基因食品的標簽與知情選擇的倫理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4 (22).
2.羅春明.提高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對策[[J].安徽科技,2006 (9).
作者簡介:潘榮(1992年-),女,研究生學歷,就讀南京農業大學,經濟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