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凡
摘 要: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審美逐漸提高,中國山水畫怎樣才能以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而大放異彩?這就需要畫家們不斷開拓新的視野,進行新的審美體驗。不能閉門造車,學會走出去,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在熟練運用基本技法的基礎上,適當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因素;觀察自然、領悟山水,捕捉繪畫靈感,把握時代特征,給山水畫注入新的生機和內涵。
關鍵詞:山水畫;意境;構圖;虛實;創新
中國山水畫是從自然環境中觀察、體會、得到某種印記或感悟后,經過畫家的思考概括、提煉、吸取自然景觀的精髓,利用山水畫筆墨技法,從而創作出具有特定意境的山水畫面。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西畫強調的是點、線、面的結合,焦點透視,注重造型和寫實。中國畫不僅僅從純粹的點、線、面出發,它更注重線描、構圖和寫意。講究的是用筆和用墨,多采用散點透視,山水畫作為中國當代的藝術形象,如何才能做到既能體現民族的文化特征,又能獨辟蹊徑,追求新意,創作出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藝術感染力的山水畫作品?這除了與畫家本身高超的山水畫功力之外,更與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涵養、高度的藝術領悟力、以及敏銳的時代嗅覺是分不開的。
一、深入傳統,扎實功底
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技法紛繁復雜,又特別講究用筆和用墨,通常用筆要沉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用墨方面又有潑墨、積墨、破墨等技法,而破墨法又可細分為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等六種方法。在表現具體物象時,又分為石法、水法、樹法等,石法又分為“勾、皴、擦、染、點”;皴法里又分為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折帶皴、卷云皴、點子皴等等;樹法又因其枝、干、葉的不同有不同的畫法。就畫葉而言又有大混點、橫筆點、椿葉點、松葉點、圓點、梅花點、介字點、個字點等等,通常以“個”字或“介”字用來寫竹,在表現竹時,又講究長勢,畫一組竹,根部要收緊,下緊上疏,垂竹葉用“介”或“個”字,或三或五排列,仰竹呈倒介(個)字,順竹枝向外生長;水法分又海水和河水,在表現手法上是有不同的,海水要表現出海的波濤洶涌,河水則一般表現出河水的緩緩流淌,等等上述這些都是描寫山水的基本技法。
二、觀察自然,外師造化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是唐代畫家張璪所說,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名言。簡單的說,“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心靈的感悟。意指畫家應以自然界為師,再結合內心的感悟,然后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八個字概括了客觀現象——藝術意象——藝術形象的全過程。那么,藝術必需來自現實美,必需以現實美為源泉。但是,現實美在成為藝術美之前,必需先經過畫家主觀情感的熔煉與再造。必需是客觀現實的形神與畫家主觀的情感有機的統一的東西。藝術家的作品所反應的客觀現實必然帶有畫家主觀情感的烙印。 由此,可以知道古人很早就了解到要將大自然作為自己的老師,從大自然中學習繪畫方法。作為當代的藝術家更應該走進大自然,師法自然。
三、醞釀構思,妙得意境
中國山水畫的本質特征是意境,也是中國民族畫的一個重要標志。意境是藝術家主體與大自然客體相互作用在藝術家腦海里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山水畫的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思考,創作出形象生動的、典型化的山水景觀以及他所表達的思想意蘊。如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要求作者在深入觀察自然的基礎上,領悟其精神實質,不但要觀察體驗自然環境中的物象外形,還要通過外形去理解和表現內在本質的東西,這就是“中得心源”所以說藝術作品的創作都必須先立意。唐代著名山水畫大師王維,他是水墨山水畫的奠基人,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他的水墨山水很少著色,即使設色,也講究清淡自然。他的《雪溪圖》具平淡天真之趣,追求一種含蓄、悠遠、純凈的境界。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郭熙的《早春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其所展現出的意境或雄武壯美、大氣磅礴;或重山復嶺、氣勢蒼郁;或春意悄然,幽奇神奧。
四、構圖組景,虛實相生
談到意境就要講究構圖,可以說意境的表達是通過構圖組景表現出來的。構圖組景,作為當代繪畫藝術的一種專業的術語,雖然經歷了顧愷之的“置陳布勢”、謝赫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甚至后期的“布局”、“章法”等各個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不同稱謂,但是他們的基本原理都無不體現了山水畫物理、畫理和心理三者之間的聯系。山水創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構圖組景。它是決定一張山水畫的好與壞的先決條件。構圖必須與畫面立意相結合,也就是構圖要與畫面的內容相諧調。中國山水畫講究“知白守黑”、“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知白守黑”是說畫山水畫時不僅要考慮有墨的地方,又要考慮留白的地方,就是處理空白處與非空白處之間的關系。例如南宋山水畫畫家馬遠和夏圭,他們的山水畫往往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留出大量的“空白”,以此來表現遼闊浩渺的空間,因此,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虛實相生”,所謂虛,可以說就是空,或者說是無,所謂實,就是滿,或者說是有。實因為比較具象,容易被人所感知,而虛讓人感到虛無縹緲,不容被人所理解。但是在構圖藝術中,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宗白華說“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虛實結合,這是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
五、筆隨當代,推陳出新
當代藝術交流活動蓬勃發展,這正是我國藝術文化與西方藝術文化相互學習的好時機,在藝術交流活中,學習他國文化有用的的藝術思想,藝術技法,結合我國藝術文化的現狀,做出積極地改革創新。改革創新并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新的中國畫作出現以后,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經得起欣賞者的評。正是在保持中國畫民族特性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使山水畫越來越走向世界。成為被世界越來越認可是藝術。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4
[2]陸儼少.《山水畫芻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16.5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
[4]張松如.《畫品——中國古典藝術的自我理解》.[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