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化教學凸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人文性管理,個性化成才。本文簡述了小班化英語教學的優勢所在及一些操作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英語;小班化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蘇秀美,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教育教學改革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小班化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所謂“小班化”教學,就是以促進學生素質提高與全面發展為目的,在減少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的時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策略、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估等環節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班級教學活動形式。
一、小班化教學特征
1.擴大空間和時間。首先,小班化教學擴大了學生探究活動的空間,即在一個不變的空間中減少學生的人數,從而降低了空間密度。久而久之,學生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自學能力在各種形式的師生活動中得以培養和鍛煉。
其次,小班化教學增加了學生個體參與活動的時間。上課發言的機會要比大班學生大得多,使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展現,教師也能在指導過程中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為每個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發展的機會,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2.增進師生情感。首先,雷納德.S.凱恩的一項研究表明,規模龐大的班級,座位擁擠,人數眾多、客觀的環境阻礙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發言與討論機會,往往是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或能力較差的學生,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然會產生失落感,失去主動參與英語課堂活動的信心,甚至與老師產生隔閡。而在一個25人左右的班級里,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英語課堂活動的機會,進行雙邊活動,共振的頻率增多、密度加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學生也會在融洽的氛圍之中變得快樂而自信,對老師產生親近感。
其次,根據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的關于教師的視野覆蓋有效關注面在18—28人之間這一論斷,在為數50人左右的班級,至少有半數學生受忽略,這樣師生之間接觸面自然大大受限制。而在一個25人左右的班級里,學生享受更多的個別化的指導,有效提高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的密度。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作為基石,課堂的氣氛定然是活躍的,英語教學質量也將隨之提高。
3.改變傳統座位形式。“小班化”教學由于班級人數較少,學生性格的交叉區的范圍更大,師生的交流量增多,更有利于情境的設置。具體為:(1)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一點只要教小班的教師在教育觀念上真正改變了,是不難做到的。(2)建立起一種清靜、能點燃學生奮斗、拼搏的教室環境。課桌椅的排列要力求變化,有別于傳統式的直排方式,以便于互動、溝通。就我們英語教學來說,座位的安排基本上是兩種形式:獨立式與合作式。如自學思考,寫作等類型的活動采取獨立式較好,而對問題的討論,角色扮演、糾錯等則采取合作式較合適。當然,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嘗試一下其它形式,如圓形式,方框形式,辯論型等等。多樣化的課桌擺放除增加學生的新奇感外,也使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處于活動的中心地位,均衡得到教師關懷與指導,縮短了師生、生生間心理與空間的距離。有的學生甚至可以不舉手直接起來回答問題,在不變的教學時間內增加了學生的發言機會。見權威人士所做的抽樣調查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小班與大班在課堂教學的發言率有顯著區別:小班學生比大班學生的鍛煉機會猛增了幾倍,使教學活動在相應的課桌擺放形式下獲得最大效益。
二、小班化教學策略
1.互動教學。互動教學策略應用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旨在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傳遞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具體體現為:教學目標變單一的知識技能傳授為多元的綜合素質培養,教學結構變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為學生自主學習、多向交流,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參與、部分參與、形式參與為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實質參與,教學組織形式變個體獨學為集體共學、多向學習。
2.合作教學。組建各種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按不同的教學需要,參加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小組學習的進程一般是:提出學習任務——啟發獨立思考——導入討論——巡視,及時調整——全班交流,師生評價——圍繞課程,深入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協助,相互競賽,相互促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
3.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法實際上體現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它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分級教學,分散教學中的難點,注重對以前知識的復習與聯系,使差生可以在課堂上和課堂下得到更多的關注。對于優生可以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分層教學在大班中也可以實施,但教師的精力顯然顧不過來。分層教學的另一含義就是在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課堂提問,作業布置等方面體現出來,使優中差的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經過努力在學習上都有所收獲。
4.角色教學。我們都知道,英語中有大量的對話練習和短劇,這些教學內容如果采用角色教學策略,效果將非常好。學生參與的熱情高,非常投入,留下的印象深刻,最能充分地體現“在用中學”的英語教學原則。它給人數少的班級的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體會到學習英語成功的喜悅。如:在教授形容詞的比較級時,首先可以讓三名學生到講臺前方,對他們的高矮和胖瘦進行比較,并用英語簡單地表達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后分發事先準備好的資料讓他們通過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小組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自學學會了知識,是一個主動獲取的過程,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了自身不會的地方,通過表演把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這一連串的活動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效果肯定非常好。
5.作業的布置。學生的英語作業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小班化教學”由于人數較少,便于作業實行面批。教師采取布置個性化作業的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自由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程度的作業,遠比被動地應付老師規定的作業效果好得多。教師列出作業范圍及要求,供學生選擇。作業范圍包括基本作業、選擇作業、自主作業。基本作業是必須完成的,人人都應完成。選擇作業是教師列出作業內容,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可全做,可選做,可不做。自主作業老師只提范圍,無作業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確定。預習某一單元內容時,可以就單元內一主題如“alien”讓學生上網或去查找有關資料等。
6.評價手段。充分利用小班班額優勢,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讓評價不僅反饋教學質量,而且充分發揮激勵、導向功能。如:即時評價,當場面批,及時訂正;多元評價,摒棄書面考核的單一做法,全面檢測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多次評價,淡化考試,重視平時隨機練習;分層評價,彈性作業和交互評價相結合。
總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模式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摸索的新課題,它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對于每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藝術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我們只有積極探索,不斷改進,才能實現小班化教學從內容到形式的革命變化。
參考文獻:
[1]Richards, J.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王楚松,趙尚志.素質教育與主動發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