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坤
摘要:結合當前新城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的趨勢,從景區依托型新城切入,提出此類新城的產城融合要把控好風景區、產業、新城三者之間的互動融合發展,實現由景區單一經濟功能區向旅游景區、產業集聚地和現代化新城轉變。本文針對景區依托型新城的總體定位、發展構架、發展策略等重點問題進行分析和提出建議,以期為景區依托型新城實現產城融合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新城 景區依托型 產城融合 困境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9)03(a)-219-02
對于許多新城來說,它們本身可能并不具備高品質的旅游資源,但由于毗鄰風景區,擁有良好的旅游區位優勢,通過打造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成為風景區游客的主要集散地、食宿地、游購地等,因此可以將其稱之為景區依托型新城,如:岳陽洞庭新城、杭州湘湖新城、吳江太湖新城等。由城區和風景區共同組成的新城是一個互動型動力系統:新城內部人工化影響景區開發,新城可以作為景區的服務基地等;反之,景區則可以增加新城的吸引力,為新城提供部分城市公園的功能,景區還可以為新城的發展提供山水框架格局等。
產城融合將成為我國新城新區未來空間布局的主要形式[1],而景區依托型新城產城融合發展具有特殊出發點:以生態建城為導向,形成以景城空間協調、人居環境協調、景城產業協調為核心的總體發展架構。
1 概念內涵及文獻述評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發展背景下,存在產業與城市發展相分離而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要求產業與城市功能、城市空間相融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2]。新城產城融合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作為功能完整的新城新區,產業發展要與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新城產業的引進和提升要與城市發展定位一致;新老城市有機融合。隨著產城融合從“功能導向”發展轉向為“人本導向”,從“人”的視角出發,來研究產城融合也成為“新型城鎮化”中“新”的要求的體現[3],實現人、產業、城市三者生態健康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產城融合發展,達到城市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形成城市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產業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進而推動產業發展、環境改善、人氣聚集、城市功能完善,此后再次進入循環的產城融合互動發展機理。
現階段有關景區與依托城區的發展問題研究,主要有景城一體化、景城共生發展、旅游發展模式、景區資源保護等,但大多數都集中于景區過度城市化、旅游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新城景觀設計等城景規劃設計與發展問題研究上[4-6],城景空間地域關系、城景功能關系等[7-8],涉及城區、景區、產業三者的協調發展關系研究缺乏。現階段對依托景區的新城新區產城融合問題研究相對較少,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依托風景區的新城新區將會成為今后新城新區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方面的探索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 景區依托型新城產城融合發展困境
2.1 “景區一新城”矛盾凸顯
一方面,景區保護和新城城區快速發展之間矛盾突出。隨著城區的發展蔓延,會造成景區內部人工化、風景資源的市場化、景區管理服務的產業化、景觀價值價格化、景區城市化、人與自然之間情感關系的商業化等。土地利用不合理,亂拆亂建現象嚴重,導致景區保護弱化、城區無序蔓延;另一方面,旅游產業與城區優勢資源結合不緊密。由于景區的城市化,景區周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旅游服務體系,包括購物、娛樂、住宿、餐飲等子系統,已能滿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而新城城區的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與景區聯系弱化,得不到有效融合。旅游的“溢出效應”很少惠及到新城其他產業,再加上新城原有經濟產業已趨于成熟,兩個功能區的聯系通道變得愈加狹窄,新城與景區無法同步發展,最終形成兩個弱相關的經濟系統。
2.2 產業發展不協調,職住分離凸顯
首先,景區依托型新城在產業選擇和布局上,未能合理選擇和布局因地適宜的產業,部分企業并未按照規劃用地和時間布局,搶占景區用地,給風景區和新城的發展造成巨大困境。其次,由于規劃設計的不合理還引起了風景區內城市化的無序蔓延,嚴重破壞景區資源環境,不利于景城共生發展。評估新城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或有機增長的主要指標通常為職住比(在新城內的上班人員與居住人員的比例關系)、住從比(居住和就業人員比例)以及“內外通勤比”(在新城區域范圍內,工作并居住的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標如通勤距離、通勤時間等。新城內部的市政基礎設施多是按照產業發展規劃設計的,難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導致新城產業發展而人口難以集聚,使得多數工作人員選擇居住在老城,增加了企業員工的通勤距離和時間。最終導致新城人氣缺乏,甚至成為“空城”,損害城區發展的同時也難以支撐風景區的發展。
2.3 景區與新城功能定位缺乏統籌
一是景區城鎮化的發展,景區發展為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景區大力發展旅游各項建設,賓館、飯店等設施林立,旅游業發展集中在景區內部,弱化了城區的旅游功能。二是對景區和城區的文化遺址保護不當,不利于構建高品質的景城空間發展格局。三是新城城區作為景區服務基地,在基礎設施配套、旅游相關產業配置等方面不盡完善,使得城區空間承載力的優勢白白浪費,城區又很難支撐起景區的發展。導致景區與城區在功能發展方面缺乏統籌協調、景城掣肘發展問題嚴峻。
2.4 管理體制機制僵化,內生動力不足
新城新區管理體制分為沿用原有政府管理部門和設立管委會兩種。無論是哪一種管理體制,都意味著行政資源和權利的擴張,并且需要配置更多的工作人員。而目前的新城開發機制與開發后新城管理機制,以及其他城市各個領域的制度并未達到協同運作,導致社會管理職能配置不足。而新城在地域上往往涉及多個行政區劃范圍,涉及地域范圍廣、行政條塊分割以及景區內部的管理分散,造成新城內部運作機制不暢等問題。這就容易導致新城、政府部門和旅游風景區三者之間缺乏有效合作與競爭的聯動機制,對于進一步深化轄區內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的改革任務較為艱巨。新城產城融合發展缺乏活力、創新力,僵化的體制機制是重要原因。
3 景區依托型新城產城融合發展策略
3.1 構建景城空間旅游系統
景區依托型新城與景區空間互動發展的核心是構建景城空間旅游系統,即景城“魅力網”。“魅力網”是城市空間構型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特色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城市設計的核心。“魅力網”的構建基于兩大體系要素:第一,基于景城地域文化的空間景觀要素,如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遺址、風俗等文化景觀要素等;第二,基于旅游者行為的服務體系要素,即以“吃、住、行、游、購、娛”為核心制定的基本旅游服務項目,如:餐廳、酒店、購物中心、高檔度假區等為一體的景城旅游休閑體系。基于這兩大體系,以及下屬要素(吃、住、行、游、購、娛;街道、建筑、節點、標識、山水、田林等),作為“魅力網”的基本框架,分析選出“魅力點”(“魅力點”,即構建“魅力網”的最基本要素,例如:既能體現空間特征又能體現餐飲功能的美食街等),串聯“魅力點”,最終構成景城空間旅游系統。利用空間規劃與設計的方法,連點(景城旅游重要節點:景點、購物點等)成線(旅游游線),再由線編織成唇齒相依的、系統的旅游休閑網絡體系,最終構成景城空間旅游系統。
3.2 制定產業發展與升級戰略,強化景城有機增長
在產業選擇上:景區依托型新城應以旅游休閑產業為核心,作為新城的主導產業之一;依托新城景區,發展會議展覽、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旅游服務業;此外,利用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高度關聯性,合理引進、布局文創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智慧產業等旅游相關產業。在工業布局上:除合理保留和發展新城原有工業及拓展延伸產業外,要盡量避免選擇“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且工業布局應盡量遠離風景區。
產業布局以風景區為輻射核心,根據新城與景區的空間布局形式,構建形成“一體多翼”的空間發展格局。以旅游休閑功能為依托,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業及相關產業,促進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融合,實現“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智慧產業、文創產業等,推進產業項目建設,著力建設依托小鎮和高新技術園區,再輔之以新城居住配套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新城原有經濟產業的拓展延伸產業等,優化產業結構;改善新城環境,發展特色商貿業、房地產業,聚集人氣、提高新城土地價值,把新城打造成具有不同于新城其他城市功能,并且能夠吸引居民和游客的游憩商業區(Reaction Business District,RBD)。
3.3 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完善景城功能配套
擁有核心吸引物的景區是新城體系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而景區的核心區域生態脆弱,不宜布局大量的旅游服務設施。新城為補全這一缺陷,通過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為景區的發展提供承載空間,成為景區的主要服務基地。此外新城還可以利用旅游業的“高度關聯性”,大力發展旅游相關服務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新城與景區同步協調共生發展。基于區域旅游系統的這種互補共生模式,是實施景城互動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
3.4 創新景城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增強內生動力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需要有體制機制作保障,增強新城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一,建立景區保護機制,堅守景區紅線,促進景區資源保護和景城協調發展。第二,深化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注重景新城土地開發和使用的兼容性;加快外來人員及本地農村人口市民化進程。第三,創新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從風景區、功能區、鄉鎮區、產業園區等多層面,構建多層次聯動格局。第四,創新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并由政府統籌、扶持,以分散和降低投資風險;積極加強金融創新,努力構建促進金融服務的方式和產品創新的機制。
4 結語
景區依托型新城與景區呈現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以及人們對于生產、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依托景區類和注重環境建設的新城鎮以及舊城鎮改造,勢必會日益增加。因此,對于景區依托型新城新區產城融合發展問題的研究,在新城新區發展現階段,乃至今后也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l]馮奎.中國新城新區轉型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縱橫,2015(4).
[2]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7).
[3]謝呈陽,胡漢輝,周海波.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產城融合”的內在機理與作用路勁[J].財經研究,2016(1).
[4]黃明華,張祎然,王陽.華陰城區與華山景區城景一體化發展思考[J].規劃師,2013(7).
[5]黃明華,王羽,王陽.從相互制約到相互融合——毗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華陰城市建設用地選擇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
[6]王建英,李江風,鄒利林,等.生態約束下的湖泊旅游用地布局[J].應用生態學報,2012(10).
[7]賈建中,鄧武功.城市風景區研究(一)—— 發展歷程與特點[J].中國園林,2007(12).
[8]束玉潔,章錦河,王浩,等,風景區與依托地的適應性演變關系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