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學生所學習課程中的一門基礎科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改的影響下,怎樣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變成教學活動當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因此,文中具體分析了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問題,探討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汪永來,甘肅省隴西縣鞏昌中學。
初中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具有較高的語言接受能力。在這個時期,英語教學是否與初中生的心理智力發展相吻合,成為了影響學生能否掌握英語的關鍵。新課改下英語課堂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應對,變成教師們所關注的焦點。
一、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通常來講,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有許多,可是重點的教學目標是語言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部分學校當中,教師單純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未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校單純考核學生的語言知識,不考核學生的學習技能與學習方法,導致教師們只是為學生們傳授理論知識,不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教學理念落后。初中英語教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普遍存在不能充分認識新課程標準的現象,根本沒有緊抓新課改的精髓,始終延續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此同時還嚴重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發展,非常不利于初中英語教學的改革。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在教學當中樹立起嚴肅的教學形象,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不利于構件和諧友好的師生互動關系,而且不利于初中教師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
3.授課方式單一。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初中英語教師采用的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始終將傳統教學模式應用到新課改的教學工作當中,有些英語教師雖然根據新課程要求轉變了教學方式,但是本質上并未改變,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英語的心理,更加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二、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作為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案,若沒有教學目標就會盲目的展開教學,教學質量就無法獲得保障。教學目標還可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的教學目標包含教學內容以及方法,在教學目標當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主體地位確定好,才可以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教學要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作為根本目標,而并不是單純的學習單詞以及句子。英語教學目標并不只有一個,還包含教學方式、教學情感等方面的目標,這些教學目標要具備科學的結構,有傾向性的進行學習以及培養,新課改下要將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當做重要教學目標。
2.打破傳統觀念。一定要激勵教師主動認識并且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要科學的認識新課改下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學目標。一般來說,更新發展教學觀念需要通過具體教學模式來展開,也就是說,若果不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就不能為所利用的教學模式提供合理的理論指導,相反,若不轉變教學模式,只是轉變教學理念也毫無意義。所以要準確掌握好二者的關系。此外值得重視的是,教師一定不要挑選的接受新型理念,要綜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理念。
3.運用多元教學策略。第一,初中英語教師可以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教學情境。初中英語教師采用啟發式的感性語言,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進而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第二,初中英語教師要利用自主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交互式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學生綜合英語素養,推進學生全面進步。第三,初中英語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多媒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在立體的影音圖像教學中,積極建立起初中英語知識體系,積極融入到教學環境中,挖掘出學生的內在潛力,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第四,初中英語教師要重視學以致用,將英語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發展生活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在平時交流過程中使用英語。初中英語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實踐,為學生們展開英語情景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們結合生活與課堂教學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加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貫徹落實新課改所提倡的實踐性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教學策略,按照新課改的內容與學生的需求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從多個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保障教學工作能夠良好展開,促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獲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尚智.論新課改環境下的初中英語教學[J].學周刊,2018(26): 116-117.
[2]張健萌.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04):95-96.
[3]陶麗坤.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