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教育不是讓教育部門滿意、讓官員滿意,而是要讓人民滿意。教育部門要把政績思想改為服務思想。
近日,湘西女教師李田田發文質疑頻繁迎檢遭“深夜約談”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提高教師的職業尊嚴和職業幸福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我們一行三人興高采烈地到清華大學第五教室,聆聽了彭凱平教授關于《品德與幸福教育的意義》的講座,他淵博的學識、風趣幽默的語言,使近兩個小時的課堂笑聲飛揚。下課了,學員們還意猶未盡,圍著彭教授交流、討論。在學習交流中,我們初步了解了幸福的含義。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它卻似一道心靈雞湯,蕩滌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積極心理學的魅力。”這是“幸福園丁——中國教師幸福教育公益項目”第一期培訓班學員的學習感受。而這一項目的總策劃人、總設計師,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彭凱平。
他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后任教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2008年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伯克利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聯合主席。
彭凱平熱心慈善和公益事業,是中國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也是多個公益組織的發起人、顧問和理事。2013年以來,通過開展“幸福園丁——中國教師幸福教育公益項目”,他和幸福科技實驗室團隊一起致力于提升我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10月19日,“幸福園丁——中國教師幸福教育公益項目第二十期全國校長班”正式開班,來自中國12個省、直轄市的98位中小學校長和心理老師齊聚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探索積極教育的路徑和方法,提高自身幸福感。
記者:我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水平如何?
彭凱平:整體來說,我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高,主要原因有——
其一,工作壓力太大。教師的工作時長其實不是8小時,而是24小時,因為教師的工作不僅在教室里,還包括課外。其二,來自社會的壓力。現在很多家長對學校、教師存在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認為把孩子交到學校,學校就要全權負責。特別是有些人極度自我中心,自己的孩子不好就否定教師的功績。其三,教育部門的一些考核指標、競爭指標、管理方法,也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國教育指明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教育不是讓教育部門滿意、讓官員滿意,而是要讓人民滿意。教育部門一定要轉變思想,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考核教師、學科評估上,在國外這都是商業機構做的事情。教育部門要做的是資格審核,把問題堵住。一句話,要把政績思想改為服務思想。
其實,我國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優秀的。我們的“幸福園丁”公益項目,雖然教育部沒有給過表彰,但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愿意參加。2017中國教育明德論壇,有近四千名教育官員、中小學校長、文化人士、一線教育工作者參加。我作為大會的主席,從積極心理學出發,解讀了“幸福的物質基礎”,提供了架構未來的“幸福技巧”。由此可見,中國教育工作者是有這樣的境界和認識的。
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幸福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有黨中央的指示,有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推動,我相信中國教育會變得越來越好,能夠讓教師們幸福起來,讓下一代幸福起來。
記者:據一些報道,教師患有抑郁癥的比例似乎不低。從教師本身來說,該如何釋放消極情緒、建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彭凱平: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占總人口的4.2%。抑郁癥發病率前十的職業,教師排在第六。我經常提五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第一,要把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分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教育是我們的職責,但不是我們的生命。以前太強調教育就是教師的生命,這實際上是缺乏職業精神的。現在仍有很多老師把工作帶到生活中,某些教育部門還對此進行表彰,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我們不應宣傳因工作耽誤生活和犧牲身體健康。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就越應該珍愛健康和生命。
第二,要學會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比如學會微笑、學會開心、學會享受生活,學一些科學的幸福心理學知識。一本好看的書,一部好看的電影,與愛人和孩子的凝視、擁抱,看似都是小事,但產生的是幸福的激素。
第三,要學會制造沉浸感。我在《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一書中講道,幸福的極致體驗,就是心無旁騖、天人合一。我們一定要盡力為自己找到一件事情,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比如讀書、運動等。
第四,要建立一些親密的人際關系。生活中最好有一個心靈伴侶,可以是親人,也可以是閨蜜、同事。你們之間可以毫無限制、沒有主題地談心、閑聊。還要學會積極地表達,多說“我愛你”“我好喜歡你”“感謝你”等。大多中國人覺得“謝謝”是一種虛偽的表達,我們總強調行大于言,其實應該言行并重、知行合一。語言產生的是身心靈的反應,一句特別懂你的話,會讓你通身溫暖。
第五,要賦予工作和生活一些意義感。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些積極的信念。古今中外,唯一沒有中斷的職業就是教師,這是值得自豪的職業。另外,看見孩子的成長,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意義感如果能通過某種方式呈現出來,對教師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以上五種方法我稱之為“五施”,即自己要對自己進行這五種“施舍”,在“施舍”的過程中獲得想要的東西。
記者:要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做些什么?
彭凱平:首先,要尊重教師。大學教授之所以壽命較長、幸福感較高,主要是因為大學非常尊重教授,給頭銜、給辦公室,經常強調教授治校,這讓教授們在心理上感覺自己是學校的主人。
其次,要改變校園的教師管理文化,加強風險控制和服務管理意識,摒棄評比意識。不要再強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不要以過度的、空虛的道德要求來“綁架”教師。選擇當教師的人,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有愛心、有責任感、愿意為下一代服務的。因此,教育部門應該給教師足夠的關懷,比如降低工作量、減少考核評比等。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做的是,把不合格的阻擋在外,把有問題的清理出教師隊伍,讓好教師自我成長、自我發展,同時,幫助還不是太好的教師成長起來。
最后,要盡量減少教師的痛苦因素。其實,這也是基于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價值方程不對稱現象,即同樣的投入產生的回報其實是不對稱的,損失同樣量的東西要大于得到同樣量的東西。比如,丟了10塊錢你會別扭好一陣子,撿了10塊錢不一會兒就忘了。對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來說也同樣,最重要的是減少給教師帶來痛苦的因素,要依靠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來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