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摘? 要:小學教學環境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道德與法治教學正在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缺失會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更加重視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生活化教學能夠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取得新的發展方向。本文從教師將生活真實案例引入課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提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三個方面,圍繞小學道德法治教育生活化為重點展開論述。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實踐;小學道德與法治
2019年5月9日,在參加安順市教育局舉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培訓班時,我對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作為實用性極強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作用。伴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針對性地解決現存問題。在教學課堂上,學生的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都會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產生比較顯著的影響。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因素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生活真實案例引入課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性知識相對比較集中,而理論的認知則是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面對的一大難題。教師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根據具體的案例來講解本節課的知識,能夠調動學生的具象思維來幫助學生提升對課文的認知。教師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講課能夠改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幫助學生合理安排課余生活。如,隔壁班的王同學,經常在飯前跑步半個小時,因此擁有了一個不錯的身體素質。而趙同學每天會挑出半個小時看書,每周做五次時長半個小時的運動,趙同學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學到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小明同學每周都會看兩場電影,因此對電影的了解相對更深一些。教師列舉班級里或其他班級的同齡人的課余活動,對學生具有可參考性,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通過教師為學生在課堂上列舉真實案例,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找到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就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完美運用。
二、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在教學課堂上,生活化教學能夠通過生活化的場景來體現。生活化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時,采用的方式更多是講讀與解釋,在一定程度上為普及學科知識起到了作用。但是伴隨著學生學習要求的不斷發展,教師需要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與班委會選舉相關的知識點。與其采用費力的方式為學生進行干巴巴的講解,倒不如創造一個以“選舉班委會”的教學場景,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文的方式來解決本課涉及到的問題。根據學生反映,學生在真正參與解決問題時,其學習意識遠遠比被動學習時強很多。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場景,促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師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的視角創造生活化教學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解決問題的時候,更能夠促使學生積極轉變自己,更加積極地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
三、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提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課堂提問的重要價值。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推動課堂進度的有效途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同樣能夠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提問來降低問題的陌生性,進而提升學生對問題回答的參與興趣。
例如,在《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所熟悉的領域對學生展開提問。如,隔壁班的李同學,在路上撿到100元錢,主動交給了前來尋找的失主,這是傳統美德中的哪一種呢?不少學生會積極地回答道拾金不昧。再如,小蘭同學放學回家后,每天都要幫助媽媽做半個小時的家務,才開始寫自己的作業,這是什么傳統美德呢?教師的提問越具體,學生回答越具有針對性,教師提的問題與學生關系越密切,學生理解得將會更加透徹,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總而言之,生活作為教師最大的教學資源,可以有效填充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空白。教學實踐證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圍繞重點知識展開積極的生活化提問能夠讓課堂氛圍迅速升溫,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繼艷.從生活中來? 到生活中去——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常見問題及有效策略[J].新教師,2019(07):66-67.
[2]張先文.以生活優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回歸生活的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