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健
摘? 要:本文在有效激發教學法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出了英語教學融入有效性激發教學法的可能。在幫助讀者理解英語教育重要性的同時,體現了結合有效性培養理念英語教學設計的價值。本文以英語教學為橫軸,以有效性培養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為縱軸,橫縱交錯,充分體現有效性激發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以微課、幾何畫板、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為著重點,深入探索了有效性培養理念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同時對基于有效性激發教學法的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英語教學;有效性激發;思考探究
引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公眾思想理念的不斷革新,公眾對于教學工作開展的關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學生有效性的培養以及激發理念的應用,無疑是當下開展英語教學工作的重點,進行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有效性思考的全面研究,實現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科學習有效性的全面有效培養,可以為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奠定更加穩定的基礎。
一、翻轉課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鄉鎮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翻轉課堂這一新穎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多所院校中被廣泛應用。所謂翻轉課堂就是農村鄉鎮教師將自己的身份與學生轉換,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農村鄉鎮教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創建教學視頻,學生在家中就可以觀看農村鄉鎮教師創建的視頻,跟隨視頻中的方法進行學習。翻轉課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而且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學習,可以自己控制學習速度,遇到不理解的題目還可以重復播放視頻,直到完全理解。通常情況下,農村鄉鎮教師在選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前都會先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找到學生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困難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教學內容。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翻轉課堂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二、移動學習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及功能的日益強大,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學習形式——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是指在終身學習的思想指導下,利用現代通信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進行的遠程學習。學習者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通過網絡及時獲取豐富的知識。所謂的移動學習與一般的學習形式大不相同,其基礎為數字化學習,很多農村鄉鎮教師和學者認為移動學習是數字化學習的外延。學生使用移動學習方式可以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產生學習的想法,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在此種學習方式中,所有的參與因素都是可以發生移動的,農村鄉鎮教師是移動的,學習環境也是移動的。移動學習為學生和農村鄉鎮教師都帶來了便利,而支持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則是移動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
三、自適應學習技術
自適應學習技術是指適應學生個體學習需要的軟件和網絡平臺。自適應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數據驅動的、很多時候非線性方法的教學與輔導。它根據學習者的交互及其表現水平而調整,并隨之預測學習者在某個特定時間點需要哪些學習內容和資源方能取得進步”。自適應技術近年來逐漸在在線教育中得到運用。美國自適應技術公司Knewton創建于2008年,是一家提供自適應教育平臺的公司,為使用者構建“成熟、實時的學生數據分析”。Knewton細分每個知識點對每個學生進行單獨的分析,令使用者可以得到獨一無二的學習幫助。通過在學習中不斷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最適合的下一步學習內容和活動,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課程的難度會自動降低。農村鄉鎮教師可以使用Knewton的實時預測技術來監測每個學生的知識空白,即時調整,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國內目前主打自適應學習平臺的在線教育網站,已經上線運營的有魔力學院等。
四、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建構主義視角下,農村鄉鎮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以學生為中心,務必要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來從事教學工作。需要關注到學習者的心態,課堂文化的建設,相關活動的組織,甚至是個人幸福的關注等,都是農村鄉鎮教師需要注意的內容。要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積極的態度對于學習來說非常重要,農村鄉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來說非常關鍵,學生的積極性充足,認知思維就會得到開發,結合豐富的信息資源,他們能夠對知識信息進行重組與分析,這樣就實現了學習上的進步。農村鄉鎮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學習活動的關鍵性,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為的是對自己負責,即便是農村鄉鎮教師不講的情況下,學生也要自覺地學習。建構主義視角下,我們鼓勵每一個學習者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并非在封閉孤獨的學習環境中苦苦煎熬。
結束語:
進行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思考,提升英語課堂開展的趣味性,希望可以實現整體英語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遠峰,何文茜.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熊惠民.中學英語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9.
[3]潘飚.現代英語教育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