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妍
教師的專業成長既離不開自身內部因素的驅動,又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學校層面,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就要找到本校教師樂于接受的方式,營造一個適合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激發教師潛在的內驅力。有實效性的教師專業成長策略必須是符合校情、師情的,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談談我校這幾年一直在嘗試、在探索的一些做法。
一、閱讀引領
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而閱讀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在閱讀中聆聽,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成長。因此,通過閱讀引領,打造學習型的團隊,是我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首要任務。
這幾年,我們一方面致力于引領教師閱讀,從開始的在教師辦公室設書架,給年輕教師列書單、送書,到每學期的“你讀書我買單”活動,到舉辦科組和學校的讀書沙龍,到要求各學科教師給學生推薦好書,到規定每位教師年閱讀量達到10萬字。另一方面,學校也積極打造平臺,大力推廣學生閱讀,購買大量的適合各年段孩子閱讀的優秀童書,通過流動書箱、共讀一本書、開設讀書分享課、舉辦閱讀比賽等形式在學生當中掀起閱讀的熱潮。就這樣一步一步,從創設條件到師生互相影響,利用“骨牌效應”推動閱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師的微信群里越來越多的好書分享信息,老師們通過閱讀,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不少教師更成為了學生最好的閱讀引領者。在2014年順德教育局統計的書籍借閱量數據顯示,我校師生書籍借閱量在全順德各中小學中排第二,僅次于順德一中。
二、個性引領
離開個性的專業成長是不存在的,沒有專業的個性是沒有力量的。個性引領策略就是要發揮教師的自主性,引導教師捕捉工作當中的想法和靈感,鼓勵他們付諸實踐。
2012年11月起,我校就開始了“特色工作行動研究”,之所以提出這個,是因為之前幾乎每個學期的教學常規檢查時,都會有一些認真的、有想法的老師提出,教輔資料里面有的題目做的價值不大,她不想布置學生全部做,希望省下時間做自己感興趣,并且對學生更有益的事。也真的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一直在嘗試著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為了給老師們留下一些自由耕耘的空間,我校提出讓老師自主申報參與“特色工作行動研究”,鼓勵大家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這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自覺的教研,就是自己的小課題研究。
由于我們的老師都很怕“課題”,所以我們沒有大張旗鼓地搞科研課題,大刀闊斧地搞教學改革,只想讓老師自發地,實實在在地做一些小嘗試;而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做的只是捕捉教師工作當中的靈感和想法,鼓勵他們付諸行動,并適時跟進、檢驗效果。其實“特色工作”這個說法還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我們的老師所做的這些實踐,也許是借鑒了別人的優秀經驗,也有可能采用的這些方法效果一般,不一定真的能稱為“特色”,我們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暫時還算不上真正的“研究”,不管如何,老師不求功利、不計得失,在努力地實踐著,只為了探索到真正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
特色工作研究實施以來,學校里有想法的老師越來越多,也有一部分的年輕老師從最初的模仿到真正有了自己的想法。還有一些老師的做法正在慢慢地推廣,胡莉莉老師最初提出的“以聽促讀,用聽評書促進小學生課外閱讀”,通過讓學生聽大量的評書作品,增強了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學的興趣,后來,她在教學實踐中又增加了讓學生品讀背誦古詩文,以她所教的班為首,帶動了六年級其他的班級,掀起了背誦古詩文的熱潮,除了小學生必備古詩外,學生還爭相背誦《詩經》、宋詞和初高中教材中的一些古詩文。羅巨明老師提出的“多元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聽、說發展”,不但在她自己的班級教學上取得了成績,就在街道英語教研活動上進行專題推廣,得到了區教研室以及街道英語教師的肯定。肖穎老師提出“培養學生說數學的能力”,去年在三年級當中開始實驗,今年學生升上四年級,重新分班,明顯地發現,原來她教的學生比其他班的孩子數學思路清晰、有條理,表達能力也更勝一籌。
三、專家引領
專家引領無疑是個好策略,但引領的專家一定要接地氣。把專家名師請進來,深入課堂評課把脈,是對教師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訓。我們不看重專家的頭銜,只要在教育教學某個領域有專長,身邊的優秀教師也可以是專家。
英語科,我校的教導主任羅巨明老師是容桂名師,在她的帶領下,我校的幾個年輕老師正在成長,羅主任把學校的教研工作跟她的教師工作室的工作相結合,給我們的老師一個更大的鍛煉平臺。每個學年,我校的老師都要承擔街道英語的教研公開課,老師們在磨課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下下迅速成長,黃小娟老師畢業第二年就承擔了全鎮公開課的任務,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憑著特色工作以及上公開課積累的經驗,她撰寫的論文、教學案例也頻頻獲獎。
數學科,我們從2013年開始,請了區教研室的鄧國強老師定期指導,定了三年計劃。去年還跟劉倫斌校長所在的容山小學聯合搞教研培訓,容山小學有一批優秀的數學教師,在一個優秀的教師隊伍中,對我校的數學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有很大的促進。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集體備課、磨課、專家評課,我們大批的年輕教師都成長起來了,不單課上得越來越好,所帶班級的學科成績甚至超越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街道組織的各項數學教學類競賽中,我校多位老師都獲得一等獎。連續2年,我校的數學老師承擔容桂街道的示范課的任務,獲得了聽課專家和老師的好評。最意想不到的是,我校一位身體不太好,平常工作比較被動的一個男教師,在這個學期的家長會上,竟然親自做了PPT,告訴家長怎樣配合老師,幫助孩子學好數學。看得出來,PPT做得很不錯,這個老師也講得很有條理,家長都聽得很認真。老師們都說這是他的第一次,是“處女作”。的確,這兩年的數學教研活動,也給了他很大的沖擊,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有了變化,教學效果也隨之提高了。
語文科,這幾年,我們的研究方向是通過閱讀促進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我們曾經邀請過街道語文名師張春福來我校上課外閱讀示范課,請了曾獲南粵教壇新秀稱號的郭小茹副校長來我校作兒童閱讀指導講座。還定期邀請國家級課題:主題閱讀課題組的專家陸恕校長對老師們進行教學技巧的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我們還結合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鍛煉成長的舞臺。
以上促進教師成長的做法雖說不上有立竿見影的奇效,但經過幾年的堅持,目睹著我們的大部分老師從教育教學理念到課堂實踐,都在慢慢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由被動走向了主動,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適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