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曼娜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活力。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重新認識課堂教學。那么,小學語文生命化教學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將實現何種樣態呢?
一、生態的課堂
生態的課堂首先是教師用生命融入的課堂。有的老師喜歡給學生下馬威,上課時總繃著臉,非常嚴肅地上課,學生像老鼠見到了貓,上課挺直腰板,坐得端端正正,課堂氣氛非常緊張,學生怕答錯了,輕易不敢舉手。這樣的氛圍,就像是一塊堅硬的土地,小草如何發芽?張文質教授認為:“老師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人在影響、默化、潤澤著他班上的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通過這個具體的人而在形塑著更多具體的人的,這樣的影響對成長中的兒童而言真的是直接、持久、深刻的。”所以,老師以什么樣的狀態進入課堂對生命化課堂的構建很重要。同一個班級,不同的老師進課堂,學生的表現完全不同。因此,生態課堂首先是平等的課堂。老師與學生平等、學生與學生平等,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像肥沃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嫩芽才能自由生長。 其次,生態課堂是對話的課堂。有了平等,才有對話,才能產生情感的碰撞,只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對話,是相對于一言堂而言的。對話,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老師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就像是介紹對象,你要抽身,讓他們直接對話,他們才能了解對方,體會對方的情感,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如果你老是站在他們中間,問個沒完沒了,或者干脆代替文本跟學生對話,你這不是第三者是什么?當然,除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還有師生的對話、生生的對話。這是讀文本的體會與交流,是分享的課堂,是共鳴的課堂。
再次,生態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我們要讓學生以真實的狀態存在于課堂中,要了解學生已知的是什么?不知的是什么?想知的是什么?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同學,決不讓一部分學生成為配角。讓每一個學生以真實的學習狀態存在,才能生成屬于不同學生的不同的思維結果。對于生成的課堂,我們要關注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怎樣回答的?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正確的反饋,包括規范學生的語言,對學生產生的負能量給予正確的引導。例如,學生想像說話:“我要變成一顆搖錢樹,搖下很多很多的錢。”對于課堂這樣生成的回答,老師要趁勢引導:“你搖下很多很多的錢能幫助哪些人呢?”學生想了想說:“我要把錢給那些生病的人,讓他們有錢看病,我還有買很多好吃的,送給災區的小朋友們。”這樣的生成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生成的課堂對老師是一種挑戰。但正是這種挑戰,才讓我們老師獲得專業的發展。課堂上學生的生命狀態,也在塑造著老師的思維狀態、閱讀狀態、包括現場的智慧狀態。生命化課堂就是促進師生雙發展的課堂。
二、生活的課堂
課堂,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課堂生活也是學生對人生過程中的一種體驗。學生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教師與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生活世界,他們以各自對自然、社會、人生以及自我的體驗、理解與感悟使得世界豐富多彩。語文教學不論是識字課、閱讀課、口語交際課、習作課、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等,都要以生活為根基開展教學活動。
現在以閱讀教學為例,說說如何構建生活的課堂。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生活,品詞品句品感情品思想。如何讓學生品出“味”呢?葉瀾教授認為“知識不只是書本上的符號,他們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要靠教師去把他們重新‘激活’,使其呈現‘生命態’,辦法是:讓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溝通。”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回原生活,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命態”,使文字符號“活”起來。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老舍先生寫的《貓》有一句話“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句子中“蹭”字用得準確、傳神、生動,我們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字義,而且要讓學生從詞中悟情,讀活“蹭”字。引導學生品讀時,可分三層。首先,學生用動作表現,體會 “蹭”的含義;其次,啟發學生回憶:你養的寵物蹭過你嗎?當時你有什么感覺?學生通過回憶生活場景,一幅生動有趣的寵物親主人的畫面在學生的眼前浮現,學生感受到小動物是多么的可愛!接著問:“你蹭過你的爸爸媽媽嗎?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一問再現了學生平時的生活細節,撥動學生心海中最溫柔的漣漪,激起學生對父母的依戀、親昵之情。“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場景,聯系上下文品讀,學生感覺到的已經不只是一個詞,而是動物親人,人親動物,動物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的溫情了。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里也處處有生活。兒童的生活里有許許多多的童真童趣。我們要善于發現兒童生活里的“真”與“趣”,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去理解,不斷調動他們具有兒童特色的生活積累。生活的課堂致力于營造一種“生活態”“生活場”,即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并將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融為一體。這樣的學習不是外加的負擔,相反,每個學生都處在一種“親臨在場”“深深卷入”的主動狀態之中,學習成了有意義的生活。
三、生長的課堂
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獲得成長或發展的必然場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長的課堂就是學生在課堂上除了語文知識的增長,還有語文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成長。生長的課堂的教學設計首先要符合學生的年級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例如,部編教材第七冊第八單元的習作《我的心兒怦怦跳》:導讀要求: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課前活動:老師分享公眾號中能體現自己“喜怒哀樂”瞬間的照片,師生用“那一刻我害怕了,因為……”“那一刻我驚呆了,因為……”的方式介紹自己。然后,引入課題:你愿意讓老師繼續認識你嗎?你最愿意讓誰認識你了解你?這樣的引入,通過創設真實的語境,引導學生明白:原來,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不一樣,那些“心兒怦怦跳”的事兒里藏著特別的自己。同時,也使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讓學生初步有了寫作的讀者意識。《課標》指出,學生在習作中“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樂趣。”這節課的引入,把學生引入第一個生長點:“讓我們一起走進‘我的心兒怦怦跳’的那些事兒,分享我們的感受,并在表達中分享,悅納自己和他人。”
接著,老師通過讓學生在講述事情的過程中找到心跳得最厲害的那一刻,用“心形圖”做標記。借助形象的“心跳圖”,讓寫作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可觸。學生用直觀的方式體會“事情”與“感受”并進,在能在講清事情的基礎上聚焦“感受”,從而獲得第二個生長點:把感受寫清楚。
然后,老師通過讓學生對比兩篇“范文”,評價自己的習作,了解自己習作的不足之處,再通過微課視頻的正面導寫,引導學生進一步聚焦“感受”,從“想‘多’了”“身體‘變’了”等不同角度,用不同表達方式把感受寫清楚、寫具體。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這是學生習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是在這節習作課上獲得的第三次生長: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寫清楚,寫具體,并且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不一樣的感受。
生命化課堂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生長的課堂。構建這樣的課堂,我們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師生要有真實的情感投入,要重視在閱讀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表達、糾錯。運用具體形象手段呈現學生的思維或情感過程,讓學生思維和情感變成可視、可觸、可感,從而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生長,是生命化課堂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