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賽男
摘 ?要:2019新教科版的科學課本和之前的版本相比,內容安排上做了非常大的調整。內容編排上,注意單元知識的內在邏輯性、嚴謹性以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2019新版三年級科學課本;單元知識;內在聯系
本學期開學伊始,學校領導安排從事三年級和五年級的科學教學。當我接到教材時,尤其是三年級的教材,我很吃驚,吃驚的原因是課本的大“變臉”。原來老版教材中的植物篇和動物篇被刪除掉了,只保留了水和空氣篇。
我把新版的三年級科學教材和老版的教材進行了對比,對比中我發現新版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可以說編者是有目的、有思想的。內在的邏輯性較之老版教材要強很多。新版科學教材體現了課改的新思路,而老版本的教材跨度很大,理解起來增加了難度和深度。如果按學科內容分既有生物知識又有物理知識,體系性不強,增加了學習的難度與深度。新版教材中優點在于,體系化很強,關聯性很強。內容的銜接上自然又流暢,體現了層層遞進性,知識的關聯性是一環套一環的。今天我以新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例,來說說編排上的優點。
開篇第一單元以“水”為開頭,因為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的誕生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的基礎,是生物從低端進化到高端的物質基礎。第一課題目水到哪里去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現象,體會水到哪去了,是沒了嗎?不是,而是蒸發掉了,水從液體形態變成了蒸汽的形式。緊接著第二課講水沸騰了,燒開水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水的沸點是多少度呢,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水在沸騰時伴隨著水的蒸發現象。水除了有液體氣體形式外,還有固體形態。當溫度低于0℃時,水由液體變成了固體形態,體積變大需要向周圍釋放大量的熱。水可以結冰,冰可以融化,體現了水的形態之間的轉換問題。水除了具有形態的變化外,水能溶解物質。水在溶解物質時,溶解能力存在千差萬別的變化。同是固體物質的小蘇打和食鹽,食鹽的溶解能力優于小蘇打,那采取什么方法能加速物質的溶解能力呢?一是通過加熱,二是通過攪拌,也可以邊加熱邊攪拌的方法起到加快溶解的目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鹽瓶不小心灑在了地上,地上鹽和沙子混合了,怎么辦呢?也就是當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時,如何分離它就成了問題。需要借助前面學過的知識點,蒸發和過濾。在蒸發的過程中,結晶體析出。單元的最后一課是總結性的一課,把固體的橡皮泥和液體的水及空氣等進行比較,它們在形態變化時,而實質性保持不變。像這樣的特性就是物質的“熱脹冷縮性”,本質屬性不發生任何變化。
二單元是空氣單元,如果說水是生命搖籃的話,空氣是任何生物生存的條件,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但是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么感受它的存在呢。學生體驗用塑料袋兜空氣,吹氣球等活動,體驗空氣的存在價值。有前面的活動體驗,那空氣能占據空間嗎?答案是可以的,而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空氣不僅可以占據空間,還可以被壓縮,像充氣娃娃、氣墊船,都是利用空氣可以被壓縮的特性。空氣雖輕,但是有質量,只不過很輕。裝滿一袋的空氣也不過兩張紙那么重,空氣質量很輕,而熱空氣更輕。像熱氣球能夠作為交通工具而用上上百年,利用的就是熱氣球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包括住房,樓層越高,溫度越高。因為熱空氣在上方,
當熱空氣和冷空氣同時存在時,由于氣壓的差異,溫度的差異,風就形成了。風其實就是流動起來的空氣,空氣不僅滿足我們人每時每刻的呼吸,空氣也能滿足動植物的生長。而流動起來的空氣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
如果說二單元單純講空氣的話,三單元講述天氣,天氣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大氣層的所有天氣現象。可以說,第三單元是以前兩單元知識為基礎的,來認識天氣現象,認識雨、雪、風向、風力。觀測降水情況,觀測云量情況,最后一課的天氣預報是本單元的綜合運用。
新版2019年科學書在編排上較之前版本更加注意內容的關聯性與一致性。內容編排合理而科學整體難度降低了,因為編者考慮到這套教材是給三年級的學生使用,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二年級升上來,雖然之前學過科學,但是之前不是主課另外難度上沒有拔高。總而言之,新版教材編排上可以說體現了新課改的總要求,也符合三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這版教材是不錯的一版教材。
參考文獻:
[1]廖苗,吳彤.百年小學科學教科書中的科學觀變遷[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04).
[2]梁得虎.淺談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
[3]王曉英.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 名師在線.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