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海英
摘 ?要:小說的教學總是會著手于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這三個要素,而情節(jié)是學生首要理解的一個部分,也是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主旨,人物的情感等一系列文本內(nèi)容的根本,而情節(jié)又可以分為理性和感性因素,我們不僅要從理性因素上分析小說的情節(jié),更應該學會從感性因素去對小說的情節(jié)進行把握,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旨。
關鍵詞:小說;三要素;情節(jié);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魯迅——一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讓人不得不仰望的名字,他的作品不斷地被眾人研究,更是形成一個研究的流派,而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越研究越有味道,越能讓研究者欲罷不能,總是有一種想要看穿的欲望,并最終希望和作品進行對話。正如錢理群所說:“你和魯迅產(chǎn)生了共振。”而正是由于這種共振,不僅讓我們從魯迅的作品中獲得純粹知識性的東西,同時又能進入我的內(nèi)心世界與魯迅進行心靈的撞擊。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魯迅的文章歷來是一大難點,現(xiàn)在的語文必修教材中已經(jīng)大大減少了魯迅的文章,只剩下一篇雜文《拿來主義》和一篇小說《祝福》,魯迅的小說篇幅相對較長,時代背景遙遠,思想意義深刻,藝術構思獨特,學生在學習魯迅小說時也往往讀不懂其中的深刻含義。每篇作品都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如果想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面面俱到,那簡直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嘴”。因此,一般老師在上課分析魯迅的小說時會從小說的三要素——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進行分析,而最先分析的也是情節(jié)這個部分。
小說的情節(jié)對于小說來說非常重要,一部成功的小說,其故事情節(jié)肯定是精彩的、出人意料的、引人入勝的,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任何情節(jié)都始于人物的越出常規(guī)。但越出常規(guī)只是為情節(jié)提供良好的、充分發(fā)展余地的開端。”好的故事情節(jié)就是要擺脫常理,表現(xiàn)為一種獨特性和新穎性。當然作家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一部好的小說,除了有理性的思考之外,我想更重要的便是情感因素的催發(fā),因此,我們在上小說分析的時候應該注重對小說情節(jié)感性因素的分析,引導學生去關注小說的感性因素。
我在上《祝福》這篇課文之前,自己分析和研究文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祥林嫂之死牽動了整部小說,而魯迅更是把祥林嫂之死放在了小說的序幕之后,在小說的發(fā)展脈絡上構成倒敘的結構,尤見其重要性。通過對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祥林嫂的死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核心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要得出這個結論,就必然要分析故事的情節(jié)。如果我們不按一般的分析情節(jié)的方法,即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尾這樣的模式,而由孫紹振教授提出的情節(jié)在理性和感性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分析,就顯得更加深入。孫紹振教授在書中說道:“成功的小說家在設計情節(jié)因果時,總會情不自禁地遵循情感因果規(guī)律,就必然會超越理性的科學因果規(guī)律。正因為這樣,祥林嫂之死,如果純用理性因果性來分析,是有點奇怪的。”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如果純從理性邏輯來考慮,祝福時,不讓端福禮,不讓端就不端,落得清閑,如果真能這樣,她就不會為此痛苦得喪失了記憶力,喪失了勞動力,被魯四老爺家解雇,最后終于死亡了。而祥林嫂的悲劇性就是在這里,她表面上好像是“窮死的”,在小說的結局中,“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來了”。但在這個“窮死”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非常大的秘密,所以我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嘗試著采用了這樣的模式而非一般的情節(jié)模式,并學著偵探破案的手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文本,找出真正的兇手,完成對小說主旨的把握。
從小說的結局,我們非常簡單地可以得出祥林嫂是“窮死的”,但她為什么會淪落為乞丐呢?是因為在小說的高潮處所寫:“然而她總是如此,全不見有伶俐起來的希望。”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作為雇主的魯四老爺家當然也不能容忍,這也似乎合情合理,但在先前祥林嫂的身體不是很好的嗎——“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她受的打擊太大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壓力,那又是怎樣的打擊把她折磨成這樣的呢?就是她生而不能作為一個平等的人,死而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鬼。這不是迷信嗎?可悲的是祥林嫂不但不因為是迷信而不相信,反而為之痛苦。至此,通過對小說情節(jié)情感因素的分析,我們就可以非常明顯地找到這個幕后的兇手——就是迷信、封建禮教在作祟。
然而“抓住”了“主謀”,害死祥林嫂的還有很多的“幫兇”,這些“幫兇”對祥林嫂的迫害也體現(xiàn)在小說的非理性因素上。
小說的情節(jié)中其實蘊含著兩處非常細小的矛盾,一處是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舊社會勞動婦女沒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還得受制于婆婆。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以八十千的價格“賣”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變她的命運。從中我們還可看到一個矛盾:婆婆賣媳婦是應該的,甚至人們還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應該的。在這個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婦的命運。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這個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諒祥林嫂的“罪”。在這個矛盾中,我們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然而,《祝福》的深刻不僅于此。
就連祥林嫂自己本身都對封建禮教非常相信甚至推崇。在小說中,祥林嫂也對自己的命運有所反抗,從婆家逃出來,不愿嫁給賀老六,用頭去撞香案,最后捐門檻,但這一切抗爭是自發(fā)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抗爭的結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進“狼窩”。封建禮教與迷信在祥林嫂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與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當突出的因素,也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讓人不寒而栗,這也讓讀者為祥林嫂的悲劇感到深深的悲哀。
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魯迅的《祝福》,正是因為這些都是小說當中蘊含著的感性因素在起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小說僅僅是從理性的角度去構思,去創(chuàng)作,那這樣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其藝術形象的生命力肯定不會這么旺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深刻體悟作品的主旨,就必須牢牢抓住理性和感性兩個因素,要能確切地分析小說情節(jié)的理性因素,同時,也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品味小說情節(jié)的感性因素,通過結合這兩個因素分析情節(jié),使學生能領悟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主題。
參考文獻:
[1]《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錢理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5月.
[2]《名著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孫紹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