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忠
摘 ?要:小學一年級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教會學生常見的文字,但是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漢語言文字,因此這個過程不會非常容易。當前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經常存在拼音不正確、字形記不牢、文字之間容易出現混淆等問題,對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要探析這個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行為愛好,秉承“趣味性”原則,打造趣味性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語文的基礎。筆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簡要分析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挖掘,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趣味性挖掘
引言:
漢語言文字是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文化的沉淀,多少文人墨客的傳世詩篇都是漢字組成的,小學生要在語文入門階段掌握漢文字,并且讓漢文字發出它本身的光輝。對此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作業,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并且結合教材與學生的身心特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識字教學計劃,幫助學生認識漢語言文字,掀開學習語文的序篇章。
一、巧編順口溜,讓學生在流利的順口溜中形成初步識字記憶
順口溜是小學一年級學生最喜歡的文字呈現形式,它念起來押韻,而且非常容易熟練,朗朗上口。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文字形式,巧編順口溜,讓學生在流利的順口溜中形成初步的識字記憶。比如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順口溜:j、q、x遇到ü,兩個小點坐飛機。這句順口溜非常簡短,也非常容易讓孩子理解,“ü”本來頭上是帶有兩個小圓點的,但是在和“j”“q”“x”組成拼音后,它頭上的兩個小圓點就會消失,也就是“兩個小點坐飛機”,這樣的順口溜非常容易讓孩子記住“ü”的這個特性,每當遇到跟這四個拼音字母有關的字時,例如“徐”“去”“句”等,孩子的腦子里都會響起這句順口溜,他們就知道在給這些字注音的時候,“ü”頭上是沒有小圓點的,既帶有趣味,還非常有效。
二、巧用字謎,讓學生在思索趣味的字謎中解析文字的構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也非常愿意動用頭腦去思考簡單的問題。在看電視的時候,有些節目會出一些字謎的有獎問題,他們都會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撓著小腦袋思考。因此教師可以把猜字謎這個游戲“搬”到識字教學的課堂上,讓學生在思索趣味的字謎中解析文字的構成。比如這樣一個字謎:讓它進廠太厲害,讓它走路把步邁,問它身價是多少?九千九百換不來。這個字謎的謎底是“萬”,每句話都在形容它的特性,讓它“進廠”也就是加個“廠”,就是“厲害”的“厲”;讓它“走路”也就是加個走字底,就是“邁”;“問它身價是多少?九千九百換不來”也就是它本身代表的價值,也就是它的意思。這樣的字謎不僅頗有趣味,還能在解答的過程中清楚這個字的構成與含義。
三、巧借小故事,讓學生在多彩的故事中加深對文字的印象
很多孩子有聽睡前故事的習慣,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比成年人更加“活潑”。而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把自己帶入其中,心境非常平靜,對此教師可以把講故事運用到識字教學中。教師巧借小故事,讓學生在多彩的故事中加深對文字的印象。比如在學習“貝”這個漢字時,就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水里有一種動物,喜歡用殼保護自己的身體,人們稱作“貝”,甲骨文的“貝”就是它兩扇張開的樣子。古人覺得貝殼非常漂亮,也非常珍貴,他們就喜歡把貝殼制作成裝飾品戴在身上,又因為它輕便而且不易損壞,在古代某一時期還被當作貨幣使用,這就導致后世跟“貝”有關的漢字大多與錢財有關,例如“貴”“貸”。這樣的故事充滿趣味,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貝”這個字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里。
四、巧設小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真正掌握漢文字。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好處于好玩的階段,游戲對他們有一種無法抵抗的魔力,因此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游戲教學的重要性,巧設小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真正掌握漢語言文字。比如打電話的游戲:教師先把帶有不同字樣的卡片分發給學生,然后用大拇指跟小拇指佯裝打電話的樣子,邊做邊說:“叮鈴鈴、叮鈴鈴。”對此,學生們一起說:“動聽的鈴聲響起來,不知是誰打過來,趕快拿起聽一聽。”然后學著教師的樣子做聽電話的動作詢問誰打來的電話。教師就說:“你好,我是XX老師,我找XX字的小朋友。”然后拿著相應卡片的學生舉起卡片說:“我是XX字的小朋友。”這樣的游戲充滿歡聲笑語,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氛圍,還能讓學生準確地分辨漢字。
結束語: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的教案設計過程中,要多結合孩子的這一特點,創設更多豐富多彩的趣味課堂。讓孩子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給予他們一個想象力與創造力發展的時間與空間,幫助他們打開學習語文的大門,感受到漢語言文字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敏麗.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研究.《贏未來》2018年第27期.
[2]田燕凌.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探尋.《讀書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3]余虹.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淺談.《中國教師教育》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