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榮平
摘 ?要:分層次輔導學生作業(yè),是落實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分層次輔導,各有所獲:肯定加引導——培養(yǎng)尖子生;鼓勵加點撥——穩(wěn)定中等生,使其成為優(yōu)等生的后備力量;耐心加鼓勵——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使其與中等生共同進步。
關鍵詞:基礎為主;啟迪思維;引導探究
上好一節(jié)英語課,靠的不僅僅是教師本人扎實的基本功、嫻熟的專業(yè)知識及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中能審時度勢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次輔導。小學英語每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較少,通常我會為學生留十分鐘課堂練習。在短短的十分鐘里,我會快速整理輔導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反饋出的難點再加以講解說明,難點突破了,重點也得到了鞏固,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有了相應的進步,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一、學困生基礎為主
學困生相對優(yōu)等生、中等生接受能力差。他們在班里所占比例不高,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里時時關注輔導學困生。可以讓他們讀簡單的詞句、重復剛剛講過的重點知識、進行常見的口語交際,幫助其克服自卑畏懼心理,并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樣由淺入深的輔導講解可使學困生掌握重點知識,而后又敢于提筆做練習,而不是坐等下課。王鑫是一位學習刻苦但接受能力差的自卑女生,我在留出的十分鐘作業(yè)時間里經(jīng)常對她進行個別輔導,鼓勵她做題先易后難,做題前先細讀一遍課文,基礎的連線配對題就不再照著課本做。使她從不敢動筆到主動問老師,最終變成了一個活潑好學的女孩。認識到學生接受能力有差異,老師應該課前認真“備學生”。最基礎的知識要想方設法讓這類學生當堂掌握。在做練習時有難度的題目要及時點撥,要有耐心。學困生有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給與表揚,讓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教育專家韓鳳珍認為:“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去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二、中等生啟迪思維
中等生在班里所占人數(shù)比例最高,是優(yōu)等生的儲備力量——進則優(yōu)等生,退則學困生,所以它們也是學困生“預備軍”。在課堂輔導中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中等生身上。在所安排的十分鐘習題鞏固練習中,中等生所犯的錯誤最具代表性,老師在輔導中,一要注意分析中等生知識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二應從錯誤反饋中收集知識難點;三是要觀察學生做題或聽輔導時的表情;四要讓中等生把握做題速度。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中等生在自信中穩(wěn)步進取。在輔導中發(fā)現(xiàn)學生由于模糊記憶犯下的知識性錯誤時,老師只要鼓勵幾句,諸如“你已經(jīng)懂了,只需鞏固就行”、“已經(jīng)做對了,就是要注意書寫”等等鼓勵性言辭,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老師輔導,并在輔導中鞏固重點、突破難點。我碰到過這樣一個中等生,他聽課時很認真,但做重點知識題時常出錯。我在對他的輔導中就加了鼓勵性的提醒:別慌張,會做題說明你已經(jīng)懂了,但要細心推敲題目的考查意圖,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會用所學知識。后來他躋身到了優(yōu)等生行列。一方面是他努力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則得益于老師在課堂輔導中對他進行的啟發(fā)性輔導。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當一個孩子跨進學校的大門成為你的學生時,他無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對他來說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來,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教師對學生真摯的熱愛、真誠的輔導,學生對教師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優(yōu)等生引導探究
優(yōu)等生思維敏捷,做題速度極快,十分鐘的課堂練習,他們住往只需五六分鐘就能完成練習題,并且很快交給老師檢查,這個層次的學生習題錯誤極少,在知識重點上只稍加提醒即可。改完這類學生的作業(yè)后,可吩咐他們代替老師去輔導遲遲下不了筆的學困生。這樣處理的好處:(1)讓老師騰出時間去輔導人數(shù)多的中間層;(2)優(yōu)等生對學困生的輔導實際上強化了所學到的重點知識;(3)學困生在接受輔導中掌握了重點知識。可謂“一箭三雕”。對于優(yōu)等生習題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稍加提示即可。這樣做既給他反思的時間,也培養(yǎng)了他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而且要使他們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這也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職責。
分層次輔導,各有所獲。對第一個層次的輔導,肯定加引導——實際上培養(yǎng)了尖子生;對第二個層次的輔導,鼓勵加點撥——穩(wěn)定了中等生,使其成為優(yōu)等生的后備力量,對第三個層次的輔導,耐心加鼓勵——增強了學困生的自信心,使其與中等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十期.41頁.
[2]《教師轉(zhuǎn)化后進生的9大技巧》.鐘日詳,賴新元.著 2008年 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