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軍 張建鳳
摘 ?要: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之后,能夠進行靈活的知識運用。要求學生發展個人學習個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目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學生有疑惑不能及時解決,對有機化合物掌握度不高等問題。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互動體驗;實施方法
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課堂學習地位,立足于教材資源,充分利用互動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在課堂上解決問題,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積極的課堂互動交流,形成學習與教學的有效結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共鳴環境。
一、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務必要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索,并且要結合實際情況創設課堂情景,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一個較大的提升,同時才能促進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形成一個長久而平穩的發展與進步。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創設課堂情景的方式上下一番功夫。在此,經過廣大教師的研究與分析發現,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既簡單又有效的措施。所以,此次研究將之有效地利用了起來。
例如,教師在開展“認識有機化合物”的時候,可以先對學生簡單講解相關課程內容,然后便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引導。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關于化學知識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想一想,大家日常中看到的油脂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比如,口紅、香皂等。”此時,學生會毫不猶豫回答:“口紅和香皂是固體,還有一些油脂是液體。”然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那么,為什么口紅和香皂就是固體的,而一些用于其他方面的油脂則是液體呢?”此時,學生會回答:“因為口紅和香皂做成固體的話,使用者在涂抹的時候更加方便。”顯然,學生在這里便已經遇到了問題,從而體現在了這個干扁無力的回答上。對此,教師便要開展深度教學:“我們日常使用是植物油就是一種油脂,它是以液體的方式存在的。因為它在正常溫度下油脂不飽和的程度較高,所以是液體。而一些動物身上提取出來的油脂,比如,肥皂和口紅等,他們在正常溫度下的油脂飽和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表現出來的便是固體。”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教學,此時學生便能深入了解到有機化學的基礎性內容。
二、開展體驗教學
高中化學學習內容相對較為抽象,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于抽象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以此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做出自主性的理解與主觀意識上的判斷,最后再結合教師教學的知識內容回歸到客觀狀態下對其進行全面的掌握。
例如,教師在開展“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內容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模,而在建模的內容中,需要重點體現有機物的分支機構圖。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的方法與自主體驗的方式對其進行理解和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先對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做出全面的了解,然后會根據自己所學的內容對其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自然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此時教師就務必要承擔起引導者的身份對學生進深度的講解與例題的示范,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有機化學概念的學習與應用。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做筆記的方法和做練習題的方式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與知識掌握水平。在各種經典題目以及針對性較強的題目分析與安排下,學生的學習水平會得到全面的鞏固與提升。
三、組織互動探究
互動教學是任何高效課堂教學中都會使用的一種方法。在這一模式下,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多人之間思想上的融合與意見上的統一。這一措施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困難知識的過程中對他人的優秀想法進行吸收與融合,進而變為自己的想法與思路。這一模式有助于高中生的整體發展與成長。
例如:教師在開展“認識有機化合物”知識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學所學過的有機化合物做出歸類總結,然后分析其應用的范圍與價值。借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其他的關于有機化合物性質方面的內容和知識,從而帶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熱情。通過學生的大量學習與思考會發現,有機化合物是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且實實在在地關系到了我們的日常,且還幫助我們完成了多項工作,解決了很多問題。
綜上所述,互動體驗式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領控者,同時,互體驗動式教學可以為學生創造學習樂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提問,樂于思考,讓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合物時,能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運用能力。教師需要合理開發教學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思維碰撞,鼓勵學生大膽發問與思考,與學生一同參與到教學設計當中,與學生之間形成積極的互動交流環境
參考文獻:
[1]許義琴.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應用策略[J].化工管理,2019(34):46-47.
[2]胡思賢. 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