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勤
摘 ?要: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選擇、如何組合、如何運用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系統功能的實現。新時期,隨著地理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地理教育迎來了更多的挑戰。如何高效開展地理教學,更好地培育初中生的地理素養,為其今后的研究和學習打下基礎,需要我們教育者創新方法、優化教學,以有效教學支持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推動中學生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地理課堂;有效;素養;初中生
在新的教育時代下,教師不僅僅要學習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也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推動自己從一個“教書匠”慢慢過渡為一個研究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服務現代地理教學,以有效教學引領學生們的地理素養發展。
一、誘發情感,有效導入知識
地理是一門人文學科,地理并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其中包括了眾多情感性、人文性的因素,正是這些涌動的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引領學生們走近了神奇的大自然、認識到了色彩繽紛的動植物。地理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和文本的互動中,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才能有效導入新知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地球的運動》,本節的主要教學模式是幫助學生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規律,進而懂得晝夜交替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地理意義等。只有弄懂了這些地理現象,學生們才能夠懂得美麗的大自然現象背后的發生、發展規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地球的探究欲望。如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BBC的紀錄片片段,借助形象直觀、充滿感染力的視頻,讓學生們觀看“地球運動”。這樣神奇的現象一下子就震撼到了學生們的心靈,也終于體會到了為什么說“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為什么地球要自西向東轉?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是什么?……有了這樣的情感體會之下,學生們的心仿佛也遨游到了太空,產生了許多的奇思妙想。通過這樣的情感導入,一步步指引,讓學生們走進了本節課知識的學習中。
二、合作探究,有效獲得知識
新課程倡導新的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對學習的干預,更加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能再指望著教師將知識送到他們的嘴邊,而要學會自己去思考、探究,才能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時,面對如此抽象的知識,如何直接進行理論灌輸,學生們一知半解,難以有感性的認知。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拿出小組準備的地球儀,引導學生認識球體旋轉,并借助地球儀去繞軸轉動,模擬地球的自轉運動,在這樣的演示中讓學生們掌握了地球自轉的規律:旋轉中心是地軸。在地球的自轉方向上,同樣小組之中,一人可以用鉛筆來當做地軸,一人用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其他成員進行觀察、分析,特別是將地球儀的北極、南極分別對著自己,模擬地球的自轉,觀察地球的運動規律,進而幫助學生們認識到了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轉動。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了疑惑:地球一直在運動,為什么自己感受不到呢?此時學生們聯想到了日常生活坐車的體驗,如果車行駛很平穩、我們又無法看見車外,自然體會不到運動。同理,我們在地球上,隨著地球轉動,所以也就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了。在以上演示、觀察、討論的合作學習之中,學生們切實掌握了地球自轉相關的地理知識,針對一些疑惑之處學生們互相解答、一起思考,也克服了問題,合作探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三、生活化教學,有效應用知識
知識如果學習了而不應用,就是死知識。為了改變以往課堂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弊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我們必須堅持以生活為本源,立足學生生活去設計一些實踐練習,只有讓地理學習變得越來越“接地氣”,才能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素養。
例如,教學完學生們有關“時差”的知識后,為了讓學生學會理論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解決地理問題。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請學生們去列舉自己所遇到的時差問題的例子。并思考在生活中,若是想要觀看在國外舉行的各種國際體育比賽的電視直播,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計算時差準時收看呢?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生活中“看直播”的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來計算相關的時差問題,讓學生了解時刻計算“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一般方法,也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地理學習興趣和能力。
總之,在地理教學工作中,我們必須積極擁抱時代發展、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構建有效教學,引領初中生地理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冉楊.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5(12):134-135.
[2]趙康娜,張衛青,崔志鑫,陳強.從地理課程標準看我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發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04):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