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摘 要:在經濟、社會不斷的發展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各學科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語文是初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初中語文教師自然需要注重語文教學,關注全班學生的發展,注重所教班級上的那些語文學困生,對學困生采取針對化的策略,使學困生能夠獲得轉化,讓語文教學的質量更高。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多個方面談一談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困生;教學策略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學習語文知識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壞,關系著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的好壞,對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和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初中語文教師自然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密切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著重關注那些語文學困生,采用合理的對策對學困生進行教學,使學困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讓學困生能夠具有堅實的語文基礎。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談一談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了解學困生語文薄弱點,對癥下藥
初中語文教師要想使學困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了解學困生的語文薄弱點,針對學生的薄弱點實施教學,使語文教學效率更高,讓學困生能夠更好地獲得轉化。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會仔細地探究所教班級每個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多多與學困生進行一定的交流,讓學困生說一說他們覺得自身存在的語文問題。當然,筆者還會仔細地探究學困生的課堂表現情況、語文試卷、作業等多方面的內容,針對這些內容了解每個學困生的語文薄弱點,實施“對癥下藥”的教學策略。如,一些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困難點是在閱讀理解上存在障礙,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會引導學困生進行簡單的實用文章的閱讀,讓學困生逐段探究所閱讀文章的意思,使學困生進行與之相關的問題解答,從而逐漸培養學困生的閱讀能力。針對那些在寫作上存在困難的學困生,筆者會向他們進行寫作技巧的教授,讓他們掌握良好的寫作方法,使他們能夠端正態度,不斷地進行文章的寫作,從而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困生的語文薄弱點,對學困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學困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讓學困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對學困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困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最好方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困生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困生能夠因此獲得更好的發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就會注重對學困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一些學困生的語文基礎較差,所認識的生字較少。于是,筆者便會向這些學困生講授使用工具書的技巧,使學困生能夠運用工具書更好地查詢生字,讓學困生能夠進行生字的記錄。當然,筆者會向學困生布置每周認識30個生字的任務,使學困生能夠在筆者任務的引導下,養成用工具書查詢生字的習慣,使學困生能夠認識到大量的生字,逐漸地提升學困生的語文水平。如,筆者發現一些學困生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于是,筆者便會在課堂教學時,專門地提醒學困生做筆記,讓學困生能夠在筆記本上記錄下較為重要的知識點。當然,筆者會每周查詢學困生的筆記情況,使學困生能夠主動地做筆記,讓學困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習慣,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認真度,讓學困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學困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困生能夠在良好的習慣的引導下,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三、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
由于語文學習水平差,很多學困生對自己沒有信心,從而逐漸地喪失了語文學習的動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價,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使學困生具有學習的自信心,讓學困生更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就會注重激勵性教學評價的應用。如,筆者會時刻地關注學困生的語文試卷成績,如果學困生的語文考試成績比上一次進步了,筆者便會對學困生進行一定的夸獎,使學困生能夠再接再厲,更積極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會向學困生提問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對學困生正確的回答進行一定的表揚,使學困生能夠更為認真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筆者還會深入了解學困生,發掘學困生身上的優點,對學困生的優點進行表揚,使學困生能夠發揚自己的優點,讓學困生對自己產生自信,使學困生具有語文學習的動力。
綜上,語文是一門基礎科目,學生只有學好這門科目,才能夠獲得有效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那些語文學困生,持之以恒地對學困生實施針對性的教學,使學困生能夠因此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讓學困生能夠獲得轉化,提升學困生的語文水平,讓學困生能夠考取良好的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徐俊梅.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
[2]陸小燕.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