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潤
摘 要:國學經典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具有增加學生語言積累、啟發學生思維以及培育學生文學素養等作用。國學經典作為我國歷史發展、沉淀的智慧結晶,其在教育實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推行的初中素質教育政策在語文學科的教學流程中,應重視與結合國學經典的思想性、文學性等方面,使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實現更好的全面教育。
關鍵詞:國學經典;初中語文;教學
引言:
國學經典在形式上包括古詩、詞、文言文、小說以及戲劇等,內容方面涉及的范圍也相對廣泛,比如說理、情感表達諷刺社會現象等。國學經典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位文學形式的講解,還應注重思想性的發掘,由此使學生在國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文學視角實現思想感悟。
一、初中語文弘揚國學經典誦讀的作用
(一)豐富語文教學知識文化體系
初中語文教學在內容上涉及的知識體系較為豐富,如散文《我的信念》(瑪麗·居里)、《風箏》(魯迅)、散文詩《海燕》(高爾基)和古體詩《木蘭辭》等。隨著2019年初中語文改革的實施,中考考核的內容在設置上體現為古詩詞增多,或將演變成核心內容。此外,在課文內容的變動上,白話文減少以及課文深度增加已成為一定趨勢。對此,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需重視國學經典誦讀的作用,同時在新課改的基礎上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案,加強學生國學經典的理論領悟及應用能力的提升。
(二)能夠深化思想內容教育
國學經典一方面屬于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另一方面屬于文學藝術的高度總結。如學生在表達寂寞、凄涼等心情狀態時,若以直白的語言進行描述則容易使文章在表達與敘述上缺乏文學性。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學生可應用李清照“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一句進行描述,從文學形式上不僅賦予了文學性,同時還賦予了語句、文章內容的思想性。可見,國學經典融入學生教學中還可在語言表述能力上進行改善與提升。
二、初中語文教學實施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案
(一)重視教材內容蘊含的國學經典素材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進行分析,其國學內容在類型、文學形態等方面上具有古詩、詞、文言文以及元曲等內容。各種題材之間在表達方式上具有一定差異性。如《范進中舉》屬于白話寫作,在內容以及表達思想上偏向于社會現象的批判。而《孫權勸學》則屬于議論文,在內容上多以明理、勸解為主。在多種文學形式的國學經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正式投入教學前重視國學文化形式及其思想內涵。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另一方面通過教材內容性質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正確引導,從而使學生在國學經典的學習過程中既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又可在相關內容的學習中良好的形成思想感悟以及內容積累等。
(二)拓展國學經典教學模式
以往的國學經典教學在教學組織上主要通過板書或純理論教學形式進行。該過程不僅缺乏有效的思想滲透、文學素養涵養,還使教學過程缺乏思維上的啟發。對此,教師在國學經典的講述中,應結合現代教育的發展形式,使國學經典可以通過現代化視角使學生更好進行理解與吸收。
比如:教師在《出師表》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多媒體視角進行內容的背景渲染,使學生在文章內容學習中可以結合三國末期的歷史背景,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等。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一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句式翻譯的講解以外,還因結合作者的情感思路引導學生結合全文進行理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加強國學經典的思想滲透
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相互結合可以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進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時通過文學修養的培育,使其在國學文化、現代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上形成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國學經典融入教學除了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滲透以外,還可在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上進行培養。如國學經典中的古詩詞文化,其在內容上不僅抒發作者憂國憂民、情感變化的特點,且在語言的應用上具有藝術美感。比如: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挖掘文章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思想特性、學習情況等方面開展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由此使學生在國學經典的學習過程中,在品格、思想上實現新層次的提升。如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問的形式,使學生結合內容進行品格、素養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思考,進而在思想引導以及原文解讀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領悟文章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
三、結束語
本文根據國學經典的內容表達、思想特點以及文學形式等,并在整體教學情況研究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理論分析,旨在促進國學經典可以更好地融進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由此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教育、品格教育以及文學素養培養等。
參考文獻:
[1]石文東.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文存閱刊,2017(22).
[2]伍厚明.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