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民
摘 ?要:學生學習各學科的知識,并不是簡單性地在課堂上接受知識,而需要在學習完知識后,進行知識的不斷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在這種學習背景下,如何保證學生的復習效率,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復習,成為了各學科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語文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的學科,語文教師有必要不斷地探究新興的教學方法,采用科學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促進學生發展?;诖?,本文將談一談提升高三語文復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關鍵詞:高三語文;復習效率,教學策略
處在高三階段的學生正面臨著語文知識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已經全面學習了基本的語文知識,需要進行語文知識的有效復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全面掌握語文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考出良好的高考成績,為之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對高三學生的語文教學,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使自己能夠具有良好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并將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融入復習課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語文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升高三語文復習效率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關注學生發展,重視因材施教
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復習教學中應該重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使所教班級的每個學生都能夠接受到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獲得有效的發展。
筆者在復習教學實踐中就會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首先,筆者會仔細地探究學生近期的語文成績、課堂表現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多方面的內容,根據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估,把學生分成優等、中等、有潛力這三個層次。在明確了學生的層次后,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時,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與之相關的基礎性的復習任務,鼓勵層次較低的學生在完成基礎的復習任務后,向更高層次的復習任務沖刺。在筆者的引導下,每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語文知識的復習,從而使得學生更有目標性地復習了語文知識,讓學生的復習效果更好了。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一定的教學策略的調整,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關注復習效益,鍛煉學生思維
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復習,具有良好的復習效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復習教學時,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鍛煉,關注學生的復習效益,保證學生的復習效果。
例如,在引導學生復習《滕王閣序》這篇文言文時,筆者便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了教學。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會首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音頻資料,這段音頻資料展現了與之本篇文章意境相關的音樂,學生能夠在音樂的引導下,更好地復習本篇文章,欣賞這篇文章的魅力之處。在展示完音頻資料后,筆者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段微課視頻,微課視頻的時長十分短,但是其中卻包含著本篇文章的重難點知識,且微課視頻十分形象、生動,學生能夠通過微課視頻的觀看,激活自己的思維,直觀性地了解本篇文章。在展示完微課視頻后,學生能夠跟著微課視頻展示的內容,因此進行本篇文章的有效性且全面性的復習,從而保證了學生的復習效果。
總之,在本次復習教學中,語文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復習效益,使復習教學變得十分有效。
三、整合相似內容,提高復習效率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相同的內容,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探究高中語文課本,整合相似的內容,讓學生進行集中性的復習,提升復習效率。
例如,在引導學生復習《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筆者考慮到《故都的秋》《囚綠記》這兩篇文章與本篇文章的體裁相似,都是有關于寫景的文章,就將這幾篇文章集中在了一起,引導學生進行統一性的復習。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寫景技巧,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再比如,在引導學生復習《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篇文章時,筆者會將《我有一個夢想》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納入復習課堂中,使學生進行集中性的復習,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演講性的文章的寫作特點,使學生更好地復習語文知識。總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相似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復習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的復習效率能夠更為高效。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時刻謹記教師的使命,承擔起教師的責任,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的語文復習效率更高,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鞏固所學習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讓自己的教學質量更高。
參考文獻:
[1]汪敬生.如何突出強化高三語文復習教學的高效性[J].中學課程資源,2015(02).
[2]王全勝.關于高三語文復習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