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金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其英語作為國際間交流的基礎語言,在教育中被高度重視起來。不過,大部分學校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較多問題,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低下,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英語語種接觸較少,進而增加了學習難度;教師教學方式枯燥、無聊,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等設置精彩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在學習上進行肯定;引導學生運用英語與同學溝通交流。本篇文章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導致學生興趣低下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生;策略
引言:
小學作為學生教育的初始階段,對學生具有重要意義。而英語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科目,對學生日后英語學習、英語交流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英語教師高度重視英語教學,在教學中需要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其高效學習英語知識。
一、導致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興趣低下的原因
(一)英語屬于國外語種,學習難度大
英語作為國外語種,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進而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低下。其學習難度大主要表現在,英語包含較多的單詞、語法等,需要學生長時間記憶。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學生對英語的接觸過少,對英語該門課程的認知度較低,導致其在進行單詞記憶、語法學習、短句翻譯時比較吃力,進而使學生喪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對英語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二)課堂教學方式比較枯燥
英語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教學方式較為,在課堂上不能有效調動教學氛圍。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開小差、發呆等狀況,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師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學習效果差。
二、關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策略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積極鼓勵進行英語學習
傳統觀念對教師教學影響深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為主體,忽視學生的學習感受,進而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整個英語課堂枯燥乏味,學生逐步成為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此,需要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為目的,根據其年齡、日常興趣愛好設置有關的英語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魅力,有效激發其英語學習興趣。
(二)對學生進行肯定,并進行獎勵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肯定,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根據教材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后,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眼神進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認可。在學生回答問題過后,教師需要對其答案進行點評,針對答案正確的學生進行口頭表揚。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需要進行鼓勵,避免學生喪失對英語學習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其物質獎勵,其獎勵內容包括鉛筆盒、筆記本以及鋼筆等,在心理上滿足學生,進而激發其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積極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三)積極鼓勵學生用英語與教師及同學進行交流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學習的本質就是用來交流。為了有效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運用英語與教師同學進行溝通。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下課期間也可以用簡單的英語與學生交流,一方面,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單詞的印象。另一方面,在英語交流中,學生比較容易產生好奇、好玩的心理,進而對英語知識產生興趣,能夠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促進英語學習效果的提高。還能夠通過交流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四)營造有趣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營造的教學氛圍比較呆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英語學習效果低下。因此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英語,教師需要不斷轉變,為學生營造出有趣的教學環境。比如:運用游戲化的教學環境,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英語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在進行英語單詞學習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單詞接龍的游戲,說錯或忘記單詞的學生需要在講臺上表演。通過該種教學方式。
結束語:
根據上文說所述可知,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英語興趣的培養,不斷轉變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生的性格、年齡等興趣特點,設置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予其鼓勵,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潘婷.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117-118.
[2]喬靜秀.小學中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9,19(14):156-159.
[3]郭囝囡.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