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奇
摘? 要: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狀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從而導致對人才的要求愈來愈高。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在教育教學中作出了相應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僅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是應將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采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教學成果的提高。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探究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僅供參考。
關鍵詞:概念圖;高中化學教學;應用研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高中化學作為邏輯性較強的理科性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來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在現階段,教師采用概念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提升學生的教學效率與教師的教學效率,做到教學相長。
一、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教學輔助工具
在進行教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老師首先需要對整體上的化學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從而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充分的掌握。學生通過對概念圖進行學習能夠有助于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并且有助于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概念圖在其中只是起到教學輔助的作用,通過系統化的總結、歸納,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對知識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老師則能夠通過學生構建圖來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開展,從而促進高中化學教學成果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概念圖的運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中,老師普遍采用題海戰術、灌輸式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化學水平的提高,可能會有一些學生在短時間內化學成績以及化學水平得到較大程度提高,但這種教學方式卻是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長此以往,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不斷的降低,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并且還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題海戰術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學生在對化學知識進行預習、復習的過程中,通過構建概念圖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二、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新課程
在對化學新課程進行學習時,學生會感覺到比較大的難度,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化學知識非常的抽象并且繁多。很多化學概念從表面上來看沒有任何的聯系,但是學生在對化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時,會與其它相關的化學知識點存在著一些聯系,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對于一個新知識,學生不僅要對其進行理解、掌握,還要能夠將新知識歸納到自身的知識網絡中,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掌握新知識。老師在進行高中化學知識講解時,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等教學工具,促進學生構建出結構圖,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一課時,老師就可以通過概念圖的方式將知識點進行系統的呈現,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清晰的掌握,從而促進學生化學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復習課程
新課改背景下,老師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時,逐漸采用概念圖進行教學,從而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復習課程對于學生化學知識水平的提高,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復習課程很大程度上是對之前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通過運用概念圖能夠使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中所存在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化學水平的有效提高。復習課程中需要老師重點注意的一方面就是復習效率的高低,概念圖法與傳統其它教學方法相比更是增添了很多的趣味性,多種形式的概念圖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學生較快適應知識網絡,促進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結束語:
教育教學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教學改革,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要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學為提升教學效率,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教學中創新了自身的教學方式,采用概念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肖冬菊.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10):10-11.
[2]肖守忠.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5):154.
[3]楊生民.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