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均知識文化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新課改促進了我國教育工作的穩定實施,同時也對教育工作的效率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戰。學習是一個有過程的、不斷升級的階段,要想讓學生擁有優秀的綜合能力,就需要先掌握能夠學習的工具,即文字教育。本文的重點就在于將死記硬背的識字教學轉化為趣味識字教學,用更加新穎、有效的方式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趣味
引言: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的影響下,不少語文教師也開始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將師本教育轉化為生本教育,以學生的興趣與關注點為主要切入點,優化識字教學形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趣味識字法的含義
趣味識字教學的主要含義就是通過生動、靈活、有趣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生字、記憶生詞,并且將詞語或者字段運用到后續的學習中去,是啟蒙教育中的基礎,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是識字教學,不論是何種語言,其基礎性的構成都是文字,因而文字的記憶就是展開未來學習的基礎。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主要方向就是由教師教授學生們認識一些基礎的生字,并授予他們相應的識字方法,利用漢字發音和字形的規律交接,讓學生自己掌握吸納更多文字的方式。而趣味識字教學法的主要依據就是以傳統教學方法為基礎,更新教學理念,通過趣味方式的引入,降低識字的難度,從而提升學生識字的效率。
二、趣味識字法的優勢
(一)符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特點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還處于比較稚嫩的狀態,集中力和抗壓能力都還在鍛煉中,因此需要教師注意用更加新奇有趣的事物引導學生,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調整教育模式,從而提升教育質量。
(二)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但是這個年紀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心,進而衍生出學習的興趣,因此需要老師活用趣味教學方式,調整課堂氣氛,增加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小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的灌輸教育為主動的探究式教育,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1]。
三、趣味識字法教學的實踐運用
(一)探究學習,趣味謎語
猜字謎是中國由來已久的一項趣味娛樂活動,無論是家族聚會還是元宵節,各種猜謎活動也是層出不窮。而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就開始引入謎語來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來解答謎題,確保小學生能夠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
例如在一年級語文下冊中就專門有《猜字謎》的識字練習,教師可以運用發散性思維,讓每個學生自己找幾個字謎,然后投入箱子里進行競猜,優勝者可以得到糖果或者手工折紙等獎勵。最終決勝時教師也可以加一些字謎,比如需要發散性思維的“人間開并蒂,天上會雙星”,在競猜中引導學生們得知最終的答案:笑。既能開展有益的活動,又能激發學生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景,演出故事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家中一般獲得知識的途徑也包括家長的故事講述,因此相比于課本知識,帶有情節起伏、故事轉折的生動語言更能打動他們,利用現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理念,配合音頻、視頻、圖片背景、情景投影設置,教師可以配合學生演出一整個有情節的故事,以此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欲望[2]。
以小學二年級上冊經典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為例,教師可以找到水墨動畫版,消除聲音之后邀請學生填臺詞上臺表演,既能體現出故事性,還讓學生們融情于景,發揮主動學習的能力來講好故事,從而提升學生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生詞學習的效率。
(三)結合生活,聯系實際
一切知識歸根結底都來源于生活,與日常活動緊密相連的語文教育更不例外。對學生而言,無論是課堂上、上學放學的路上、家里還是節假日休閑娛樂的商場、公園、鄉間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讓學生們從生活中去發現更多的生字,并且積極了解含義以及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以小學二年級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除了這幾種植物之外還有什么植物用了自己的方式傳播種子呢?椰樹靠近海邊,果實成熟時依靠洋流將自己的種子帶到其他地方;睡蓮的種子能夠下沉,隨水流傳播出去后沉入水底再次生長;石榴的種子無法消化,鳥兒們吃了它自然會把種子帶走。以此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強化生字、生詞的學習。
四、結束語
趣味識字法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聯想能力和記憶力,還能使學生學習更多課程之外的有趣知識,豐富學生的心理世界,提升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發掘探索的好習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覃錦逢,莫讓頂.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13):201-201.
[2]王虹.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