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飛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貼近生活,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堅定理想信念時,講過陳望道先生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陳道望在翻譯此書時,母為他準備了一碟紅糖蘸粽子吃。過了一會,母親問他紅糖夠不夠,他說:“夠了,夠甜了。”但當母親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上滿是墨汁。原來,陳道望蘸著墨汁吃掉了粽子。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所以,我們常說:“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東西,要給學生帶的走的東西。”那么,什么東西是學生才能帶得走呢?我覺得首先是讓學生插上理想信念的翅膀。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人要活得精彩,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教育專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可見,生活大課堂所能提供的養料是學校小課堂無法給予的。課程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視野更多地投向社會,通過一系列活動將靜態教材和分散化知識串聯起來,在真實情境和顯示問題中思辨、質疑,在思維碰撞中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生活化課堂,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探索、學習、挖掘身邊生活中的資源變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鮮活素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從親身探究中,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入心入腦,滋心潤魂。
某教師在講授“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這一框題時,運用的標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質量發展看宜興之生態文明建設”,布置走訪調查任務:
(一)街頭采訪市民對宜興城市的總體感觀;
(二)尋找身邊的家鄉美。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最終以“醉美宜興”的形式展示出來。第一小組實地街頭采訪當地市民,市民表達出對城市宜居、文明、和諧的真實感受;第二小組找尋的是作為宜興城市名片的“紫砂壺”,從紫砂的開放和保護方面來更好地體現宜興的生態文明建設。通過調研研究,將學生導入自己生活的真實地域情境中,不但充實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增強了學生對社會和家鄉建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二、借助議題,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
著名教育學家張伯苓先生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學生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其言淳淳,其意切切,振奮起師生的愛國情懷。“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如果不能對學生正確引導,可能讓部分學生蛻變為“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活動是整個活動鏈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環節。議題式教學是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熱門話題,讓議題式教學成為生活化課堂的載體。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爭議和挑戰的源于生活化的真議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針對真議題展開辯論,進行平等對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辨讓知識更清晰、讓生成更自然、讓思維更理性,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素養。從育人價值來說,思想政治課教學開展愛國主義議題式教學,在學生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定能收獲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濃濃之情、拳拳之心,定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某教師在講授“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中設計了序列化議題。
議題:改革開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回首昨天的路。談談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
(2)審視今天的路。漂亮答卷之下還會遇到哪些“驚濤駭浪”?我們又該如何“踏過”?
(3)邁向明天的路。作為新時期的青年學生,我們該如何助力改革開放呢?
第(1)問力求做到直觀性與理論性的統一,讓學生在今昔對比、生活直擊中感受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并深刻理解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做到將學生感性認知與教師理論講解相結合,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領會與政治認同相統一。第(2)問由點到面,由成績看到挑戰,從不同的視角全面看待中國發展。第(3)問學生積極助推改革開放,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提升公共參與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三、聯系實踐,培育優秀的品德修養
有一次,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散步,看到一個小女孩在花房偷偷摘下一朵玫瑰花準備離開。他走過去,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想送給誰誰啊?”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的很重,想摘下來送給奶奶。”他聽后又從花房摘了倆朵玫瑰花給小女孩,說道:“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問得有技巧,如果他問:“你為什么要摘學校的花?”可能就會很尷尬。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守信、助人、樂觀、有擔當,確實需要思政課上感人的故事,生活化的案例,切身的感悟,與時俱進地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和靈魂。
在生活化課堂構建中,適時地延伸課堂學習空間,以課后作業和課外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回歸生活,講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豐盈和鞏固書本知識、學以致用,提升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和優秀的品德修養。
某教師在講授“貫徹新發展理念”一課時,最后設計了一個內容“聚焦垃圾分類”。通過學生調查身邊垃圾處理和分類情況,認知部分垃圾的極大危害,以及造成垃圾隨意堆放的原因分析后,提出“作為青年學生,怎么從我做起,為垃圾分類出謀劃策?”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和激烈的討論。垃圾處理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你是隨地亂扔垃圾還是把垃圾有序分類放進垃圾桶?處理好垃圾也體現和個人的品德修養。為垃圾分類出謀劃策,更好地建設美麗家鄉,更是一種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的培育。
讓學生接軌真實生活經驗,置身于社會實踐,不斷探索、思辨、感悟,真正提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我們的思政課堂才能提高教學實效,真正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回歸生活的本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束紅華、《巧用本土資源、延展課堂緯度》中政參2019.9.
[3]丁玲,王恒富、《生活為源:用好情境教學的“科學”》中政參2019.8.
[4]朱愛蓮,王恒富、《議題為眼:瞄準核心素養的“靶子”》中政參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