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年期是人發展的關鍵期,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的活動范圍、場所不斷縮小,兒童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兒童所面臨的學業上的壓力,社會的競爭,使得童年的快樂時光大大減少。傳統的童年正在消逝,互聯網已經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兒童如何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就顯得極為重要,需要通過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兒童愉快、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兒童;童年消逝;網絡社會
一、“童年”一直存在嗎?
在原始社會中,兒童全部實行公育,年輕一代跟隨著老一代獲得生產和生活經驗,完全是為成為將來的社會成員作準備,并不是將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兒童和成年人沒有什么區別,也就沒有“童年”的概念。
在古希臘時期,在希臘語中,“兒童”和“青少年”這兩個詞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希臘人創辦了各種各樣的學校,他們非常關心教育。希臘人為我們預示了“童年”這個概念。在羅馬時期,兒童意識比希臘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羅馬人開始把成長中的孩子同羞恥的觀念聯系起來,這對于“童年”概念的演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昆體良提出:未成年人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他還講述了如何從嬰兒時期培養出一個優秀的演說家的問題。
公元374年,出現了第一部禁止殺害幼兒的法律,說明兒童是需要得到保護、養育的。這些都表現出了“兒童”這個概念的萌芽。
然而,這些在羅馬之后就煙消云散了,西方迎來了黑暗愚昧的中世紀。在中世紀,希臘和羅馬版字母遭到破壞,字母書寫千奇百怪,不易辨認,識字的人越來越少。當時的學習和社會交往都是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的,通過耳朵來獲取知識。在口語世界里,無論成人和兒童,都做同樣的游戲,玩同樣的玩具,聽同樣的音樂,兒童的概念并不存在。
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給人們的生活狀態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傳播技術的改變,出現了“知識差距”,在會閱讀和不會閱讀的人之間劃出了界限。再加上大量兒童書籍的出版,這都顯示著“童年”的概念已經形成了。兒童要想進入成人的世界,就必須要通過學習、閱讀,就必須要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社會將一個人劃分成了不同的階段,“童年”這個階段也為社會所必需了。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隨著印刷時代的到來,才有了童年的概念。在印刷術普及之前,人類是沒有“童年”的。
19世紀中期,人類又經歷了一次技術變革:電報的發明和使用。信息不再是個人所有,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商品,新聞事業不斷發展。成人和兒童之間有了明顯的區別,“兒童”的概念成為了社會共識。
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社會再到現代社會,關于“童年”的說法,很明顯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論“童年”的,也就是說,“童年”是被發明出來的,和社會有很大關系。正如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認為的,童年的概念就類似于語言學習,必須要有社會環境的激發和培養,否則就不可能實現。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以皮亞杰為代表的研究者普遍認為,可觀察的兒童的各個階段的發展是受生物規則控制的。“童年”是根據人的生理的成熟度和大腦發育程度而定的。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歷好幾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一般來說,童年期是指6~12歲的階段,兒童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時期,兒童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會影響人各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童年”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發現了而已。通過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理論史的分析,現在我們普遍認為童年是作為人的生命階段存在的,正如盧梭所說“我們不知道大自然讓我們成為什么樣子”。兒童的發展是未知的,兒童和成人是不同的。
二、“童年”的消逝
提起童年二字,大家都不陌生,回憶起童年給人的印象都是深刻的、難忘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童年的記憶也不一樣。老一輩的人回憶起童年,基本都會涉及到溫飽問題和生計,如何才能填飽肚子生存下來是頭等大事。而80、90后,說起童年,都會想到童年時期玩的游戲、做的有趣的事情,比如跳皮筋、跳房、下水捉魚等,最開心的就是放學之后自由自在地玩樂,去小朋友家里串門、做游戲。童年給他們的印象是美好和快樂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一種美的享受。而現在的00后,他們所面臨的都是學業的壓力,同學的競爭,因為學習,他們喪失了大量玩耍的時間,上學要努力,放學后還要補功課,去各種補習班,缺少自由活動的時間。實際上,童年帶來的感受與所處的自然環境、農村經歷有很大關系。隨著城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凸起,成年人的娛樂活動多種多樣,兒童的戶外活動范圍、場所越來越少,與大自然的接觸也減少了,從而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樂趣。
隨著電視、廣播等媒介的廣泛應用,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孩子可以通過新聞來獲取知識,羞恥的概念被沖淡了,成人和孩子之間沒有秘密了,兒童和成人在風格和趣味上越來越相似等等,這些都表明了“童年”正在消逝。尼爾·波茲曼說道:“童年在消逝,童年在飛快地消逝。”兒童在成人化,兒童的形象在成人化,兒童的穿衣打扮、飲食習慣在成人化,兒童游戲在職業化,兒童語言也在與成人趨同,兒童的犯罪率與性行為在增加,童年在飛快地消逝。從時間性的角度來說,童年肯定是會流逝的,童年只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階段。很明顯,尼爾立足于社會文化的角度,從各方面論述了兒童和成人的界限在逐漸地消失,兒童已變成微型成人了,兒童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獲取眾多的信息,兒童已經被驅逐出兒童樂園了。尼爾所感到嘆息的絕不是童年作為時間階段的流逝,而是童年體驗的消逝,兒童缺乏體驗生活的樂趣,缺乏這個階段該有的童真、童趣。
兒童了解成年人的符號和信息世界,對成年人的生活了如指掌,這都是媒介帶來的影響。兒童與成人之間越來越相似,童年在消逝。童年的消逝也表現了成人對兒童的干涉。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希望子女能夠好好學習,為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特長班,兒童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哪里還會有時間去體驗生活的快樂。成人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對兒童的想法知之甚少,兒童被迫過早地進入成人世界,了解成人的世界規則,長期處于學業的壓力下,不能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三、童年的在互聯網社會中的表現
經常聽見這樣的說辭,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童年了,他們的生活里只有學習。不禁使人思索:現在的孩子真的沒有童年了嗎?除了學習外就沒有快樂的體驗了嗎?在這樣一個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社會里,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傳統的童年娛樂正在逐漸減少,但也給兒童的成長注入了新的活力。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娛樂方式自然也會隨之改變。我們不能一直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在。
電子產品的使用已經成為了人們現在的必需品之一,人們的生活似乎已經離不開手機等通訊設備,這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些傳統游戲雖然正在消逝,但像丟手絹、捉迷藏等游戲還在繼續發展,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這樣的游戲。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新鮮的事物。互聯網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中間架起了橋梁,在真實世界中無法體驗的事物能夠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原型。網絡將兒童置身于不同的場景中,體驗不同的地理環境,兒童便可以利用網絡體驗各種各樣的游戲,數量和種類都遠遠比過去豐富,并能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娛樂帶來的快感。兒童也會將自己在手機中獲得的一些游戲體驗轉變成現實中的游戲,通過恰當的方式再現出來與同伴游戲,不斷豐富自身的經驗。曾經有小朋友說過,他們對游戲《絕地求生》的主題曲進行創編,利用它的旋律改了歌詞,同伴之間玩起來樂此不疲。毫無疑問,這是網絡的作用,網絡帶來的事物遠比現實生活中的更加能吸引人,對于他們所喜愛的,他們總能玩出新花樣。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缺少玩伴,加上父母工作的繁忙,沒有時間陪孩子,精神世界的空虛自然會向網絡靠近,希望從網絡中得到滿足,在網絡世界里,他們體驗到不一樣的快樂,也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網絡社會帶來的不是童年的消逝,也不是兒童的成人化,而是童年在新時代的花樣綻放。
四、童年的繼續發展
網絡的使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從2G到3G再到4G網絡,以及5G網絡的研發與投用,見證了網絡的迅速發展。在這樣的網絡社會中,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網絡社會帶來的不只是技術的革新,還有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物質生活的逐漸富足。現在兒童所面對的生活也是和多年前完全不一樣的面貌。要想讓兒童度過一個美好的童年時光,使其各方面都健康發展,學校和家庭都必須要做出努力。
(一)更新課程內容,加強網絡辨別能力
學校是教育學生的場所,要對兒童的發展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首先,學校要在課程方面做出調整。課程不能拘泥于過去的語、數、英等基本科目,而應該增加一些創新課程,如簡單的編程、計算機應用等,要做到與時俱進,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新教育形式。學習網絡相對來說不難。除此之外,學校的教學目標、方法、評價等教學要素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現新時代的教育價值觀。成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電腦,兒童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同時,也要知道,網絡世界中的信息是良莠不齊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夠成熟,無法準確地識別信息的好壞,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不能接觸網絡世界,網絡已經無處不在,兒童也是發展中的人,因此,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增加兒童對網絡的了解,幫助兒童初步辨別信息的好壞,培養兒童在網絡中的主體意識。教師是兒童的直接教育者,教師要為學生做好榜樣,通過言傳身教,提醒兒童正確使用網絡,遠離網絡不良信息,拒絕網絡犯罪,做遵紀守法的好孩子。為減少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父母可以嚴格控制孩子和網絡接觸的時間,了解孩子接觸的內容,及時監管,為孩子提供建議,增強價值認知。因此,為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二)鼓勵家長理解、關心、尊重兒童
國家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網絡社會也越來越追求科技與創新的力量,自然要求現代學生能夠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跟上時代的腳步。只有擁有一技之長,才有可能不被社會所淘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盼。為了實現這個執念,便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或者興趣班。父母花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在孩子身上,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報以厚望,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孩子會感到沉重的負擔,這種壓力也會讓孩子喘不過來氣。各種因素摻雜在一起,孩子失去了大量玩耍的時間,只能不斷地學習。這對兒童的心理會造成極大的傷害。近些年來,關于報道大學生跳樓輕生、心理扭曲等新聞現象越來越多,這些現象發生的背后都和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心理發展有很大關系。可以說,童年的消逝在一定程度上和家庭有關,父母年輕時未完成的心愿、未做到的事情,便希望孩子可以替自己達成,對孩子有太大的期待,要求也比較嚴格。但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是不同的,兒童世界是生活、游戲和學習交互融合的,兒童生活應該是無憂無慮的,父母應該學會關心、體諒兒童,讓孩子適時地放松自我,做到勞逸結合。同時,父母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學業上的競爭和壓力是有的,但要引導兒童正確看待,不要揠苗助長,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兒童度過一個美好的童年時光。
參考文獻:
[1]底特利希·本納,顧娟,彭正梅.童年并未消逝:邁向支持自主性的現代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06):54-60+155-156.
作者簡介:
王立樸(1996-)?女?漢?河南省南陽市??在讀研究生??碩士,方向: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