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鴻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教育模式,E學習是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積極探索和創新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材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如何將這種學習方式應用到數學教學上,筆者結合自己的學習與了解,暢想E學習模式下數學課堂的一些轉變,并希望能在未來教學中實踐。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E學習;數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E—learning簡稱E學習,E學習”又叫做數字化學習,是以網絡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突出開放、多邊互動與探究性,以適應社會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在此結合自己的學習與了解,暢想E學習模式下數學課堂的一些轉變,并希望能在未來教學中實踐。
1.E學習能改變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
(1)提升課堂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時需要大量的板書內容,而在課堂45分鐘內,如仍采用傳統的板書,則消耗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如采用信息技術的快速顯示功能,不僅能解決課堂內大量板書的問題,還可以大大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高效的使用課堂時間。例如在學習《幾何概型》時,課堂教學中需要補充許多課外的例子,同時補充一些課堂練習,板書內容很大;節省大量的時間,增大課堂教學容量。
(2)動態數學課堂
現代信息技術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由聲音、文本、圖像、動畫等構成的動態教材,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這其實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掛在口邊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數學教學手段,在處理數學上的一些動態圖像時,所謂的“動點”只能用黑板上的一個靜態的“定點”來表示,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運動觀。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時,學生對于借助正弦線描點作出正弦曲線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利用圖形計算器、計算機來作出正弦曲線,就容易多了。學生清楚地見證了圖像的形成過程,容易記住函數圖像,縮短了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迅速掌握知識架起了橋梁。
(3)開放數學課堂
在一些已經建成校園網和已經聯入互聯網的學校,數學教師已不再是獲得數學知識的唯一知識源,學生通過訪問網絡上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網站獲取知識,通過參加BBS,互發E-mail等形式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教師就由知識的傳道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如教學《數系的擴充》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問題,讓學生在網上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闡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又可及時借鑒他人的意見。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會學生“學”上,使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從哪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認識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
2.E學習能改變數學課堂的學習方式
(1)資源更豐富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的特點:信息資源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資源都可以從Internet獲取,信息技術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資源環境。如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直接查詢經濟發展的有關數據,通過實時查詢,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是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到互聯網具有巨大的信息資源。
(2)探究和發現更簡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可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讓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化靜為動,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形成的過程,用自己的思維學習數學。如教學《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圓錐曲線是中學時代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數學知識,同時該知識點也是每次考試的必考點,那么就有必要讓學生們徹底了解圓錐曲線,包括它的定義。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指的是到定點的距離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e是常數的點的軌跡叫做圓錐曲線。那么為了能讓學生們理解,可以制作動畫來進行演示。幾何畫板作為受老師歡迎的數學繪圖工具,可以用它制作動畫來演示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在我們的課件中,通過控制e的值的變化,從而可以得到不同情況下的圓錐曲線。當e>1時,則為雙曲線,當e<1時,則為橢圓。當e=1時,則為拋物線。利用鼠標操作按鈕,就可以得到對應的函數圖像。數形結合,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將幾何畫板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會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主動思考,觀察函數圖形與性質,從而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經過獨立思考,不斷觀察總結,自主理解和掌握這個知識點,這個過程正是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有效地學習數學的基本特征。信息技術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可保證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3)反饋更及時、科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學生測評系統,對學生所學知識現場測評,及時反饋學生知識漏洞,有針對性地進行評講,個性化地布置課后作業。課后,還可以具體去了解學生測評總分,哪些題出錯了,哪類題型出問題了,通過長期的積累,學生可以定期的打印錯題,生成錯題本,為同學進行錯題的歸納整理省下大量的時間,教師可以在網上回復正確解法。甚至可以通過錄制視頻或者“微課”的方式,將班級錯誤較多的題目讓教師講解后放到網上,隨時便于學生觀看。通過該系統的跟蹤還可以了解學生的學情,觀察學生一段時間以來的成績變化,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教育和幫助。因此這一過程也是集學生診斷和評價雙重功能的一種手段。
以上是我在“E學習”模式下對數學課堂的大膽暢想,有理想才有追逐地腳步。我一定會主動適應這一轉變,加快推進“E學習”的全面應用,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需要,使我們的數學教育更加體現以人為本!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e學習環境下高中課堂教學變革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15/02/038)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蔡小慶.淺談信息技術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教學通訊》.2014
[2]李莉.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