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縱觀高考,傳記文學成為當前高考模式下不可或缺的一筆,如高考中的文言文閱讀,如現代文閱讀里面的實體類文本閱讀。所以在高中階段怎樣教好傳記文學,成為所有語文老師面臨的一大難題。反觀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教學中傳記文學所占比重甚大,而作為教者的我們,如何去定位它的價值?從那些方面入手?成為新課標形勢下我們要面臨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關鍵詞:傳記文學;教學;創作
什么是傳記文學呢?在《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里就有這樣的記載:“傳記者,總名也。類而別之則敘一人之始末者,為傳之所屬,敘一事之始末者,為記之所屬”。這句話在現代漢語里面的解釋:“傳記是藝術地再現真實人物生平及個性的一種文學樣式。”傳記敘寫人的一生生活,也記述人的一個生命階段,這一文學樣式的簡歷,能夠讓我們理解人物的生活和想法。
一、傳記文學的歷史
中國是傳記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記文學,走過非常曲折的道路,西漢時期的“雜傳”,六朝時期的史傳,唐代和宋代的墓表神道碑,不僅作品數量驚人,而且紀傳內容的質量也極為出色,甚至還在理論上有些成就。和其它文學類別一樣,古代傳記文學也是一份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文化遺產。然而這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到十三世紀之后,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無以發展,近代一些文學家吸取了西方傳記文學的一些手法,但仍然沒有打開我國傳記文學的新路。“五四”后曾出現了一個自傳文學創作的小高潮,但建國后曾有停止,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傳記熱”潮流,但在傳記文學理論研究上卻嚴重落后,由此來看,我國傳記文學研究的道路還很漫長。
二、傳記文學的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記”順理成章的走進了高中語文課堂,高考試題也將其列入了選考內容。應該說這是語文的幸事,是學生的幸事。瞻望以后的高考改革動向,180分的語文試題,傳記文學會有什么樣的比重,這都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其實中學師生對于傳記并不陌生,以前課本中的文言文選文多是傳記文學,高考試題中的文言文閱讀也多是傳記文學。可是現實中傳記文學教學情況如何呢?如一篇文言文傳記,作為教者的我們,大多是文言知識的講授,講解完了,授課任務也就結束了。對待現代文的傳記文本,或者丟掉,或者讓學生自由朗讀不做任何指導,或直指高考,選取文章片段,設計成習題讓學生作答,目的是提高考試成績。
對待這樣共通的一種現象,我很焦慮,我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用傳統的講授漢語語言知識,如文言文中某個句子的結構,某個字的很多意思。學生是在聽,是在記,可是效果甚微。如此這般機械的重復,沒有真正的做到讓學生用心的去讀,讓學生直面作品,無形中我們丟失了很多,我們忽略了道德的傳述,把最寶貴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文本自身特有的教育作用丟棄了。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提出的兩大理念: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
所以一堂課的價值遠遠不止于此,它所涵蓋的東西里核心在“育”,回歸到傳記文學的教學里面,我們面臨的是如何去教的問題。
三、鼓勵學生寫小傳
對待傳記文學教學,除了我們力所能及的精心準備一篇傳記的背景,作者生平,歷史事件等以外,我覺得還可以從鼓勵學生寫小傳作為突破口。
學生們在學習了各種形式的傳記作品之后,可以把教材上的文本當作范文,來學習寫作人物傳記。由于是初學,可以讓學生們嘗試著寫一些人物小傳,這種文體實用性非常強,學生們可以選取自己身邊的各行各業中涌現出的杰出人物,甚至是為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平常人物立傳。實際上通過學習寫作人物小傳,可以讓學生們發現語文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真善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許霞同學作品《仲鵬先生傳》
仲鵬先生,本姓劉,為環縣四中高三年級級主任是也,先生本業計算機,因教學所需,改教地理。因其學識淵博,為人寬厚可親,為生所敬之。
仲鵬先生身兼數職業,責任重大,為藝術班班主任也,又兼授文科四班地理,因教室不同層,先生日日奔波,未言其苦。先生常為學子之業盡心盡力,未嘗一日懈怠,生等深念其勞,深感其言,皆苦學以報之,以慰師心。仲鵬先生漸至不惑之年矣!素抱疾授課,冬春常咳,生為之憂心不已。先生深得學子之心,與人言之,未有不喜先生之人也,其德其威,赫赫可見。
仲鵬先生性情寬厚和順,少見其怒,每以善言勸余等,曰:“學則進,不學則退”,金玉良言,深記心中。先生嚴于律己,教子有方,常見小師弟總角之年,便懂禮數。
先生之德,非生拙筆所能盡述也,借范公仲淹一詩贊之: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針對教學,在初期學寫傳記時,我盡量要求簡單,讓他們能將事情說明白既可,鼓勵學生寫傳有很多好處,若以文言作傳,學生勢必效仿先古,潛移默化中,既了解了傳記這一體例,又將死板的文言文活化為自己的文字,長此以往,學生遇到此類文體,必先觀其寫作方法,思考能否化為己用。誠言,此舉之路必“修遠兮”,但貴在堅持,若能自成一體,形成理論,會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助力,其作用將不可估量。
參考文獻
[1]劉國昌;人物傳記寫作的新突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2]儲瑞耕;人物傳記的歷史價值和人格引導意義[N];河北日報;2010年
[3]直屬機關黨委高翔;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開創中國史學新局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