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暢

摘要:目的 觀察綜合康復療法在腦卒中肩手綜合征中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劃分2018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67例,對照組(n=33)開展常規康復治療,研究組(n=34)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統計各組治療效果、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結果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與對照組分別是94.12%和75.76%,研究組較對照組高,而且在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方面,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康復療法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治療中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提高患者上肢肢體功能,同時有助于減輕患者臨床病癥,及早恢復健康。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腦卒中;綜合康復療法
腦卒中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其中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是常見之一,臨床表現如下:溫度提升、患側手指、肩部及腕關節疼痛、關節功能受限、發紺等,有些甚至存在皮膚痙攣、關節僵直等[1]。與此同時,由于未緊密固定肩關節肌肉,致使肩關節位置呈現半脫位狀態,若治療或者控制不及時,則會阻礙癱瘓上肢功能及早恢復。現階段,如何通過有效對策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提高肢體功能已經成為醫學人員關注的重點,本次實驗就本院接收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行綜合康復療法效果進行簡單分析,以下是具體報道。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本次實驗67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均為本院2018年3月-2018年11月接收,隨機劃分兩組,對照組33例中,18例男患,15例女患;年齡47歲-78歲,均值(61.32±1.68)歲;研究組34例中,20例男患,14例女患;年齡46歲-77歲,均值(61.28±1.62)歲;在基礎資料上,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藥物治療,包括降壓藥物、腦卒中藥物、抗凝藥物和營養神經藥物等、基礎康復練習和早期良肢體位等。
1.2.2 研究組
綜合康復療效:①冷、熱水膠體浸泡法:在冷水中浸泡雙手,每次3-5min,后與熱水中浸泡,每次3-5min,兩者膠體進行,由冷水開始至冷水結束,從遠端開始加壓、按摩至近端;②體位正確擺放:協助患者調整至平臥體位,將肩墊置于患側肩部下方,避免肩部向后縮,確保肩關節處于外旋位、外展體位,肘關節以伸展體位呈現出來,外旋前臂后,腕關節處于背伸狀態,伸展手指并將其放置在枕頭上方;調整至臥位使,伸展手指,手心朝上上方。③壓迫性向心纏繞法:由遠端采用大約1-2mm的小細繩向近端纏繞,反復操作,在此期間,禁止過緊纏繞;④理療:電針治療,穴位如下:合谷穴、阿是穴、外關穴、肩髃穴、內關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通過電針治療儀連續刺激各穴位;短波治療期間,在手部、患側肩放置電極,微加熱,接受連續20min的治療,1次/日,20次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統計各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本次實驗全部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值與x2檢驗,表示方法分別是()和率(%),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
治療前,兩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肩手綜合征是因為腦卒中后,大腦皮質下方、皮質本身或者傳導束受到損傷,致使血管運動神經受到影響,引發局部充血水腫[2];如患者偏癱,則會導致肌肉萎縮,從不同程度上阻礙肩-手泵機制,限制靜脈血液循環,造成手腕、肩周等位置產生疼痛、水腫,最終影響偏癱患者正常生活,再加之異常彎曲的腕關節,致使靜脈血液循環再次受到阻礙,產生惡性循環。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又被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障礙,若未及時采取有效對策診治,則會對患者未來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3]。及早更正患者體位擺放,有助于確保正常的肩關節解剖關系,避免上肢屈肌痙攣的發生。利用壓迫性向心纏繞肢體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環,使淋巴及早回流,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肩手綜合征早期臨床表現以局部水腫為主,若長時間持續水腫,則會改變肌肉自身或者組織,對上肢肢體功能的恢復造成影響,所以,治療期間,應于短時間內改善水腫。冷熱交替方法可對交感神經進行有效刺激,加快水腫消退速度。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可見,綜合康復療法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運動功能的提高。
總而言之,將綜合康復療法應用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中,在減輕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的同時,有助于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翱. 不同針灸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中醫藥信息,2017,34(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