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霞
摘 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高校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信息化技術逐步融入到教育教學中,高校教學模式必須盡快改革,才能滿足國家實施“互聯網+”等重大戰略需求,實現教育現代化。高校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已有所下降,現如今在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滲入高校中,通過文獻閱讀梳理混合教學模式的相關理論基礎并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指標的初建。
關鍵詞:互聯網 混合教學 教學效果
一、理論基礎
(一)協作學習理論
倡導以小組或團隊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達成共同學習目標。該理念強調按照一定的策略將學習者分配到不同協作小組,個體成員將其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其他成員共享,通過對話商討等形式對問題進行論證,將小組成果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起源于認知加工學說,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伴隨著對認知心理學的批判和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心理學領域中的一股強大“洪流”。該理論對學生所學的知識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識不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課本、文字、圖片以及教師板書和演示等對現實的準確表征,也是一種理解和假設。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標準,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對于世界的認知和賦予意義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三)混合式教學理論
這一理論強調將面對面講授式課堂和線上學習相結合,借助適當的多媒體技術,提供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資源和活動,從而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強調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學習監督和過程調控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混合式教學評價既要充分體現教師、學習者、同伴等多種角色在評價中的作用,又要將線下團隊協作學習活動和成果評價與線上學習平臺數據分析的優勢相結合,強化學習過程考核。混合式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知識水平掌握考核,更加強調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和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面對面講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判。如果將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等評價主體多元化結合的雙向或者多向評價,有助于多個方面、多個視角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更加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
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網絡環境中的日志記錄,(提交日志記錄情況、發回帖次數)將線上學習活動和過程作為考核重要指標,同時,基于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也有助于及時發現學習者存在的問題,通過線上討論和線下個別化指導方式提出改進意見或措施,使學生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和活動。[1]
(三)評價內容全面化
混合教學模式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各種紙質測驗和線上作業測試,學生自主探究與團隊協作探究學習成果評價及線上討論和團隊貢獻、參與度等。評價內容比較全面,全方位評價結果更加有真實性。
(四)評價過程動態化
靜態評價難以反映學生長期學習態度和行為等的變化。網上學習平臺則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實時采集各種信息,靈活地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動態數據支持,以便了解學習者行為的變化和特點,提供并實施個性化的實時監控與診斷,以有助于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干預與調整,促進學習者學習效率的保持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初建
混合教學效果評價指標的構建需要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和邏輯結構構建指標體系,使評價過程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明確清楚。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使混合式教學各個層次的指標參數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便于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效的取得。因此,我們小組通過討論最終得出建立該評價體系的流程大致如下:明確評價對象和評價目標(文獻研究法)、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構建(調查研究法)、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修正與優選(德爾菲法)、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權重的設定(層次分析法)、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體系評價標準確定。
(一)評價對象和評價目標的確立
混合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構建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育范式,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本文的評價對象為學生和教師。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不但將學生“線下學習”成績納入到評價體系中,而且還將“線上學習”的參與度、積極度等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做到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學生、教師的教學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的初建
考慮到混合式教學的適用范圍和特點以及混合式教學平臺的實際建設情況,筆者通過文獻研究、目標分解、調查研究三種構建方法,初建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一級指標由線上學習、線下學習、學習效果三個維度構成。而又將一級指標“線上學習”細分為“學生活躍度、互動交流、作業完成情況、資料收集”4個二級指標;“線下學習”細分為“教學內容、教師授課、學習態度、學習氛圍”4個二級指標;“學習效果”細分為“課程考核測驗、小組總結匯報、課堂回答情況”3個二級指標。
結語
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不是一次性建立起來,而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調整、修正和優化的過程。初建的混合式教學效果指標一般存在指標內容重復的情況,如果不對評價指標進行甄別、篩選、對比、歸類和合并,就會出現評價指標側重于某一方面的現象,而且也不利于評價工作的開展,因此修正調整評價指標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在進行指標優選調整過程中,需要綜合權衡各項指標的區分度、重要性和相關性。
參考文獻
[1]劉玉梅.構建基于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質量評價體系初探[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蒲凌,張志宇.互聯網混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實踐探究[J].現代營銷.2019(01)
[3]劉紫玉,王賽楠.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19)
教改項目:
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方法比較與應用研究,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