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娟
摘 要:當前,非均衡性問題日漸凸顯,使得金融經濟市場面臨著巨大的威脅挑戰,對金融經濟的周期的把握,成為各經濟體精準控制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及預判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的高度發展和金融周期理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界開始對這一周期的研究逐步地走向了深入,進一步提升了金融周期檢測體系及監管手段的完善和開發。本文就金融周期的內涵及其局限性進行了闡述,并對我國金融周期展開了總體分析,在對這一問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對金融監管的啟示。
關鍵詞:金融經濟周期;金融監管;啟示
一直以來,非均衡性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本質問題,而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中,普遍認為市場經濟的非均衡性主要體現在經濟周期上,其可視為市場非均衡性的外在體現。而就全球視野出發,對這一經濟周期的體現主要還是集中在金融經濟的周期上。同時,這一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說明金融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對金融經濟的周期的把握成為各經濟體精準控制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及預判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1]。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把握了金融經濟周期的變化規律,就可實現對金融市場更為精準和有效的監管。就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周期的內涵及其局限性
在人類的前行中,市場經濟的出現助推了文明的發展。這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手段能夠實現配置效用的最大化,進而使各種社會資源達成理想化的狀態。而隨著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經典市場理論中的關于市場可以自動平衡的理論暴露出較大的問題。均衡性不是市場的常態表現,非均衡性才是市場經濟規律把握中的核心。從一種非均衡性的經濟市場向另一個非均衡性市場的過渡的過程,便可視為金融經濟周期。金融周期理論在市場經濟的檢驗下越發地被人們所接受,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揭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聯系和“一分法”的哲學理論。首先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下,貨幣主義仍是當前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和主流觀點,其認為貨幣本身的主要作用在于對通貨膨脹的有效刺激,而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中沒有任何的價值可言。這一理論下,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多認同采用促進穩定政治的貨幣政策,來實現對市場經濟的調節[2]。而金融經濟的周期理論中,其最主要的觀點更加認同實際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的影響作用,這也就導致這一周期理論與貨幣主義理論之間存有顯性的差異。金融周期理論從根本上對金融市場借助代理成本在經濟周期中的反向放大效應機制進行了闡述,并就這一理論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的機理進行的探索,這在極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金融市場的認知。其次,“一分法”哲學理論是金融周期內涵的另一重要建樹。在人們對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經濟哲學的發展與金融經濟的發展相并生。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分為“一分法”和“兩分法”兩種研究方法。金融周期理論主要是采用一分法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向統一來進行一體化的研究。相對于貨幣主義研究中常用的“二分法”。金融周期研究的“一分法”可以有效彌補貨幣主義理論的缺陷,各加符合當前的經濟學研究發展趨勢。而不可忽視的是,金融經濟周期也存在著其必然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在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其需要借助國際貨幣體系,并借助這一體系的短期波動來實現對金融經濟周期的描述。從這一點上而言,金融經濟的周期的把握需能夠全面地了解金融周期的時空背景。以美國為例,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盤,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重創。而后美國政府決定采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試圖通過加持貨幣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正是這些舉措造成美元的大規范泛濫,而同時美國經濟的資產泡沫指數也不斷升高,嚴重影響到了經濟的良性運行[3]。
(二)在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以結合經濟全球化來解讀。在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將實體經濟的全球化來作為分析的基礎。這一全球化背景中的最重要的標志便是發達國家應自身實體經濟成本高昂而將本身所保有的實體經濟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也就在較大程度上加劇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實體經濟的發展偏移導致美國等發達國家將發展金融及其衍生產品來作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手段,以維持其利益的同時,降低國內的失業率。也因此逐步將實體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經濟周期膠合在一起[4]。
(三)在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需對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的相關性進行梳理。從理論意義上出發,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并不存在有獨立的經濟周期。近年來的研究更加證實,金融經濟周期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在周期疊加后的一種結果。從這一角度出發,也應對金融周期的獨立性進行否定。而部分研究者仍秉承于這一觀點,認同金融周期的獨立性,忽視了金融經濟周期作為實體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關聯。
二.我國金融周期的總體分析
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曾經歷過一段波折期,對于金融經濟的研究曾一度空白。隨著金融周期理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界開始對這一周期的研究逐步地走向了深入,特別是在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金融經濟周期案例逐步增多。在次貸危機中,我國的經濟發展遭受到了波及,金融市場在國際機構資產的惡化和國內貨幣緊縮政策的雙重影響下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一影響也直接衍射到了我國的證券市場。次貸危機中我國的股市在這一階段市值跳水,超過7成的上市企業受到了影響[5]。也是在2008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由上半年的熱轉到下半年的衰,這一巨大的變化經評估比經濟周期提前了8個月。次貸危機后,政府高度重視對此次危機所產生影響的解決。并針對此次危機出臺了多個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使得我國金融經濟免受重挫。通過加大對貨幣政策寬松力度+刺激證券市場與實體經濟這一套組合拳的得力實施,使得我國金融證券市場開始逐步回暖,而實體經濟的復蘇卻未見較大改觀。而這其中,金融市場的回暖在很多程度上為實體經濟的恢復提供了重要的支點。我國股市的再次低迷期在2011年又有所顯現,在這一年的年初我國經濟的通貨膨脹的問題開始顯露,而這一問題開始在11年底的時候有回落到了正常水平。在這一過程中,股市的回落又較實體經濟提早了6個月。這些問題進一步表明,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的問題仍是較為突出的。
三.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對金融監管的啟示
(一)金融監管意識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從金融周期的發展觀來看,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在較大程度上促成了這一問題的呈現。我國在經歷的市場經濟的階段性發展之后,也開始呈現出逐步增強的趨勢。而在這一背景下,持續性地增加對我國金融領域的監管也成為重要的關注點[6]。縱觀我國的金融監管歷程,多數情況下只是就金融問題展開微觀層面的控制,通過一系列的微控手段來確保經濟的發展。而對金融經濟的宏觀調控層面的研究多有不足。就經濟學的發展而言,宏觀經濟的調控是一個較新的金融理論,也是在近年來才真正的被金融研究者和工作者所認同。而對于金融監管情況而言,其更是在監管理論和監管手段上呈現出一定的不足。對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周期性問題未能全面地展開研究。而同時,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也未能很好地從宏觀監管的理念出發去檢測這一問題。這就導致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周期的預判能力缺失,不具備對國家金融經濟周期定期公布的能力。而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應試圖突破常規性的監管工作,尋求在金融監管意識和監管手段上的提升。金融監管部門應能夠對我國各金融周期展開對比研究,以全面滿足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預防和控制工作的總體需求[7]。
(二)金融周期的檢測體系有待于完善
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基礎便是對經濟周期規律的準確把控。而這一基礎也將作為金融對經濟周期進行影響的支點,可對其產生的放大效應進行研究,從而整體上實現對金融周期的把握。而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待于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能夠設立專門的金融經濟周期研究部門,專注于對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并建立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并通過對這一金融檢測體系的有效利用,實現對我國宏觀金融監管工作的技術支持。這一發展要求,未能引起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的足夠重視,對這一機構的設置仍處于討論階段。而反觀商業金融機構在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走在了金融監管機構之前,其當前已初步具備了對金融周期的研究和追蹤能力。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周期的檢測體系建設相對于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更為完善,成為了我國金融周期檢測的主力實施者。而基于宏觀經濟的良性發展而言,我國金融機構也需要在金融周期監管的過程中繼續加大建設力度,從而以更為體系化的檢測系統,為金融周期的控制提供精準的服務。
(三)金融周期反監管有待于繼續強化
金融周期的反監管是開展宏觀性金融監管的核心,而對于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一個多系統的建設過程,也是當前開展金融經濟監管的難點問題之一。就理論層面而言,金融周期的問題是對金融監管逆經濟周期的真實反映[8]。現階段,在金融周期中,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應金融周期的周期檢測能力不足及對金融周期反監管規律和力度掌控的不到位,進而導致在金融周期面前多是采用刺激措施來應對經濟的虛熱降溫。而這些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劇金融風險的等級。如,我國曾在07年是發生了較為嚴重的資產膨脹問題,在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中金融機構出臺了鼓勵金融機構炒港股的規定,而未能有效地通過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有可能面臨的風險危機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控制。這就在較大程度上導致次年的“次貸危機”發生后,這些流入港股的資產面對血本無歸的慘境。而在這一影響下,大量的金融機構在這一沖擊下而破產。我們可以發現,金融反周期監管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十分關鍵。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大背景下,應對市場本身的非均衡性特征及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經濟周期問題的科學研究和精準控制,將為我國金融市場的持續繁榮和穩定提供重要的保障。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應革新傳統的微觀經濟調整手段,從宏觀經濟的運行層面實現對金融經濟周期變化規律的整體把控,進而有效地規避經濟運行中的多方面風險。
參考文獻:
[1]張艷華. 論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及其對金融監管的啟示[J]. 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5,(4):10-11.
[2]崔祥龍. 《資本論》中蘊含的信用思想研究[D]. 山西大學,2018.
[3]王進梅. 我國金融不穩定性及其對宏觀經濟非對稱影響分析[J]. 商場現代化,2018,(13).
[4]尹楠.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業務的轉型研究[J].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
[5]鄧創,徐曼. 中國的金融周期波動及其宏觀經濟效應的時變特征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9):75-91.
[6]朱太輝. 中國實體經濟債務:演變、風險與治理[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8,(4):71-81.
[7]鄧創,徐曼. 中國的金融周期波動及其宏觀經濟效應的時變特征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9):75-91.
[8]沈偉. 風險回應型的金融法和金融規制--一個面向金融市場的維度[J]. 東方法學,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