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摘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全媒體的優勢日益顯現,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方興未艾,思想政治工作亟須進行創新。本文基于全媒體背景視角下,從思政教育輿論環境優化、創新表達方式講理論、大數據實現思政教育精準化三個方面探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新趨勢。
關鍵詞:全媒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同時也使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創新與改變,分析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趨勢,對于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堅持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意義重大。
一、借助全媒體推進思政教育輿論環境優化
思想是行動的先驅,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起到很強的帶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全媒體環境的同時,也應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一是要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思維,發揮其強大的引導、糾錯功能。對于一些思想文化領域上的雜音、噪音理直氣壯的進行思政教育,鞏固主流思想輿論。二是加強媒體的監管,豐富和創新媒體內容,在創新運用現有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板報等宣傳陣地的同時,充分發際互聯網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傳播迅速,時效性強的優勢,利用微信、APP、社交網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網上交互方式,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活潑。為了確保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及針對性,必須建立相關監督小組,及時整合信息資源,從而優化思政教育的輿論環境。三是要利用碎片時間,加強輿論環境優化。大學生除去集中教育時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呈現出零散狀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教育資源在大學生群體候車、就餐、睡前等碎片時間段進行傳播,同步影響大學生學習生活。
二、運用全媒體實現思政理論靈活化
推動思政教育的創新,應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把握住思政教育的主動權。在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將學術語言轉換為大眾語言,將抽象的宏大敘事融入具體的個體故事。全媒體的發展給高校思政課提供了有利條件,好的課堂往往需要對情節、場景等進行設置與營造,見人見事見情,在娓娓道來中表達觀點、表明立場,讓學術聽得進、聽了信、記得住。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促成全時空、跨終端、超鏈接、可觸控、可體驗、可交流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我們的高校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依靠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開展場景式、空間化故事講述,可以在虛擬場景中營造出沉浸、陶醉的“耽溺”效果;依托互聯網社交平臺開展社交式、互動式課堂講述,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引起學生共鳴。這些方式有助于形成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思政課堂,從而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斷提升傳播效果。實踐證明,只有采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才能將理論講透講活。
三、發揮大數據優勢實現思政教育精準化
在數據日益被重視的時代,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深入準確了解思政教育的受眾需求帶來極大便利。在大平臺概念之下的基于同一數據標準的、互聯互通的各類只能數據系統會產生教學大數據,以此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有助于實現教育精準化,推動教學實踐創新。從教師角度來說,通過對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比如某學生多次查看某知識點的視頻、課件等相關資源,通過數據分析和診斷,教師就會發現此學生這個地方存在的疑問點或者興趣點。在明確學生學情后,教師就可以進行精準的教學實踐,如針對性的設計備課、講課內容或精準測試、定向引導、訓練學生。這樣一來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的教學效果相比范式教學、應試填鴨式教學效果會更加可觀,同時教師依托數據分析、診斷來指導課堂互動和教師教學,量化教師該備哪些課,怎么教、教什么等。從學生角度來說,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從而優化學習路徑,精準的提升自己。根據數據分析和學習診斷報告,學生自己就可以精準的選擇獲取學習資源,來幫助自己深化實踐,精準的鞏固重點,突破難點。
全媒體以其自身特點全面融入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在全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已經成為必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厘清二者關系,做好頂層設計,著力教育創新、樹立典型示范,全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融入,以達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育人之效。
參考文獻:
[1]張建星.以創新思維驅動報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報業,2019(10):7.
[2]劉軍.智慧課堂:“互聯網+”時代未來學校課堂發展新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7(07):14-19.
(作者信息: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