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要:教育改革中,理念的變革是根本性的變革,因為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決定著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為。作為班主任,只有在傳統班會中融入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讓德育活動課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實際,進而使德育活動課真正發揮育人作用。
關鍵詞:德育活動課;課堂設計;教學目標;導入方式;環節設計
第一寶:教學目標的變化
主題是班會的靈魂,只有選好主題,才能上好德育活動課。班主任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班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選擇具有代表性、啟發性,以及對學生思想情感、行為習慣等起到一定潛移默化作用的主題開展班會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會做、能做,但是卻不愿意做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在克服困難,不斷學習,在持續堅持的過程中悟道、得到,用這樣的精神內核來支撐,希望能讓學生看得更遠,而不只是眼前的一時、一事。為此,筆者選擇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德育活動課。最初的活動目標是讓學生會做;調整之后的活動目標是讓學生做的時候講究方法;最終筆者將活動目標確定為讓學生不僅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只有會學習、善思考、能堅持,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二寶:導入方式的變化
第一次設計,從班級問題入手
以問題案例導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教師站在班級門口迎接學生。這時,小麗站起來說:老師,我的作業沒帶,我媽媽忘給我裝書包里了。你能就故事中小麗的做法談談自己的看法嗎?筆者出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討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為班主任,一針見血的從問題人手,選取班級問題中最典型的事例讓學生剖析,必定引發思考、引起共鳴。這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但是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愿意接受,效果是否理想?經過反思,這樣的導入對時效性的考慮還不夠細致。
第二次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
以故事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獅子通過努力最后成為一只具有強大本領的獅子的故事。你喜歡這只小獅子嗎?為什么?
我們每個人就像小獅子一樣,成長中需要學會自己掌握需要的本領。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學生最喜歡的故事人手,增加了趣味性,故事的立意與筆者選定的德育活動課主題相輔相成,切中問題的同時,學生也樂在其中。但是,又缺少了關鍵點——與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樂在其中,卻不能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
第三次設計,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
活動體驗導入:學校要舉行趣味運動會,其中有一項是穿衣服比賽,你們猜猜為什么設置這個項目?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很多本領,如穿衣服,這都是需要我們自己做的事情。這節課我們一起討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學生期待的趣味運動會人手,引出他們即將要參加的一次穿衣服比賽,引發學生思考,把穿衣服等應該會做的事情聯系到自己身上來,從而讓這節德育活動課的導入增加真實性、趣味性,同時走向生活、走向實踐,達到導課的功能。
第三寶:環節設計的變化
第一次設計
活動1:主題問題導入。
活動2:主題教育過程。
活動3:班主任總結。
德育活動課與傳統意義上的班會活動有所不同,其更加注重預設方案與動態生成統一的過程。雖然活動設計環節清晰明了,但是只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如何學考慮得少。
第二次設計
活動1:激發興趣,讓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引出討論的話題。
活動2:明白道理、畫自能卡,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
活動3:引導行為,比賽后讓獲勝者介紹方法。
活動4:課外延伸、樹立榜樣,獎勵假期活動中做得好的學生。
這次筆者的設計用活動來完成。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成為參與者、體驗者,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的教轉變為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理、感悟。
第三次設計
活動1:體驗導入。
活動2:解決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活動3:解決怎樣做自己的事情。
活動4:解決為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5:聯系實際,表彰典型,引導行為。
筆者把每個活動環節的目的分別指向“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拓展延伸”,以被動的轉化為目的,改變為以認識的改變到思想的改變的內在生成為目的。
一次德育活動課讓筆者有了教育理念的改變,讓筆者找到了德育活動課的“吉祥三寶”。教師成為德育活動課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成為參與者、體驗者、發現者,讓德育活動課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課,共同體驗、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