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全國各地各校統編新教材教研活動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態勢。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十余載,筆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解的情結。新任低年級語文教師一職,恰逢統編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初期,筆者潛心學習了有關統編教材的理論知識,抓住了統編語文教材“增加傳統文化內容”的新變化,挖掘出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開啟了筆者的低年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式教學之旅。
故事中的“傳統文化”浸潤
英國人培根說:“讀詩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們中國人更為重視歷史,龐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證。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各種歷史故事的影響,如“岳母刺字”等。多讀傳統故事,不僅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統編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經典性”是課文選篇的重要標準。如何讓初入學堂的孩子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呢?筆者舊法新用,將“講故事”的老辦法與語文知識學習連線,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從小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
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筆者在低年級小朋友面前,是個故事大王,用淺顯易懂的小故事,使學生們一步入校園,就浸泡在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筆者利用晨讀、午休、語文課前兩分鐘給學生們講故事,從不間斷,使低年級小同學在識字不多、知識儲備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汲取豐厚的“傳統文化”養料。
故事的來源不是一本有趣的課外讀物,而是結合所教統編教材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經歷“提煉教材傳統文化知識點”“分析學生傾聽興趣點”“精心篩選故事內容”三部曲,將“講故事”與“語文知識學習”相結合,力求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閱讀中的“傳統文化”浸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統編語文新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倡導大量閱讀,引導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致力于引導教師開發閱讀資源,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期待通過提升閱讀總量,發展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筆者針對此項特點,將拓展閱讀與語文知識學習連在一起,著力開發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資源。
課文出處中開發閱讀資源?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先生說:“小學語文教材編寫是一項極為細致、嚴謹的工作,每一處細節都是用心推敲,反復論證的。”受此啟發,筆者發現統編新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增加了許多文章的出處介紹,在這些出處中,傳統文化書籍占據很大比重。我們可以以此為范疇,閱讀大量書籍,選擇出能夠支持語文知識學習的閱讀資源,推廣給學生及家長。
課文插圖中開發閱讀資源? 課文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縱觀統編教材的插圖,傳統文化元素琳瑯滿目。方正華美的楷體漢字、意境高遠的水墨畫、生動逼真的京劇裝扮人物、設計精巧的傳統剪紙、造型獨特的扇面裝飾,這些插圖在視覺上給低年級學生帶來很大的沖擊。用好這些插圖,能夠在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浸潤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運用這些插圖,制作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畫冊作為輔助語文知識學習的材料,內容豐富,閱讀量適中,圖文并茂。
閱讀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些閱讀資源會在學生學習相關課文的前一天,發到學生手中,作為統編教材“和大人一起讀”版塊的拓展閱讀材料,為學生和家長開展有意義的親子閱讀提供了幫助,促進低年級學生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風化雨般浸潤著低年級小同學的心靈。
識字中的“傳統文化”浸潤
統編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統編教材第一篇便是識字課。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是要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么都重要。”
統編教材編寫原則之一是“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筆者針對此原則,設計了有趣的象形文字繪畫讀本。讀本中以教材中的生字為范圍,增設了一些簡單、有趣的象形字,并附有相對應的圖畫、楷體漢字及簡單的注釋說明。這種讀本學生以自學為主,在畫一畫、寫一寫的實踐活動中識記漢字,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到漢字的不平凡之美。
筆者還設計了自主識字分享卡。卡片大小適中,識字內容不限,可以是購買物品包裝上的名字,可以是路邊看到的標語,還可以是閱讀時學到的詞語。學生可隨時打印,隨時識字,隨時分享在班中的展覽欄中。筆者還開設了“自主識字”星級評比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也同樣調動了家長在生活中幫助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面對教材改革的浪潮,未來筆者將更加努力學習,潛心研究,大膽創新,努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在小學的初級階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