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瑤
【摘 要】目前,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社會變化奇快,而大學生群體構成大多是“95后”甚至是“00后”,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呈現反復性和突發性特點,學生心理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跟蹤,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態,解決大學生心理建檔問題迫在眉睫。個案工作方法是從社會工作專業延伸出來的,綜合利用個案研究的優勢,能更精準地反映學生心理特征,掌握學生心理動態。
【關鍵詞】個案工作;大學生;心理檔案建設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4-0267-02
1 大學生心理檔案現狀及問題
{1}心理咨詢人員不夠專業。如何對施測人員進行科學培訓,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測量表,選擇何種適當的方式消除測試對象的心理顧慮,以及如何對測試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2}心理檔案工作專業化水平低。同時,心理檔案工作專業化水平低,缺乏規范性政策輔助,心理檔案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利用率有待提高。{3}對測試結果的保密性不足。只關注心理偏差群體,缺乏關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心理檔案建立的科學性不高等。
2 個案工作的介入過程
2.1 案例概況
2.1.1 學生資料
姓名:Q;性別:男;年齡:18歲;生理特征:膚色健康,外貌清秀,個頭較矮;性格特征:內向,但愿意與外人聊天;家庭職業背景:父母在不同城市工作,家庭條件較好;家庭感情:有兩個姐姐,都是碩士研究生學歷,姐弟感情較好,與父母關系較差。
2.1.2 案例陳述
根據Q舍友及班干部反映,其近一個月常有異于常人的表現。例如,一個人不自覺發笑、半夜突然從床上坐起來不說話、上課盯著地面一動不動、老師提問不回答、偶爾無故逃課,等等。與該生面談時,發現其會無理由地笑,且反應較為緩慢或遲鈍,不能完整理解或回答問題。通過與該生的面談發現其認為目前學習內容較難,因此很大可能是學習障礙導致其“怪異”癥狀的復發。據與該生的母親會談了解到,Q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尖子生,高一談戀愛被老師批評,面子受損,高二成績下降并分手,且認為是母親告密,母子關系緊張。高三被診斷為輕微抑郁癥,并服藥,考上大學后停止服藥。
3 案例介入過程
(1)問題與需求評估。根據新生心理測查結果得知該生被列為一類學生。對此,安排心理委員關注他情況并上報。之后與Q母親取得聯系,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和觀察法與該生進行面談。
(2)問題及成因。抑郁癥狀顯現。據該生母親所說,Q在高中時曾患輕微抑郁癥,且服過精神藥物。與該生進行約談時,觀察到其時常低頭、說話小聲、容易臉紅,不能進行良好且有效的溝通。{1}親子關系較差。在與該生母親聯系時了解到,由于高中時誤以為是父母將自己的戀情告知老師而責怪父母。{2}無故缺課且拒絕請假。班干部反映其幾次無故不去上課,且不愿意聽從意見請假。與他面談詢問原因時不回答,但獲悉其認為課程較難。
(3)需求界定。{1}精神需求:親子關系較差,缺乏足夠的關懷和幫助;班級同學對于他“怪異”的行為表示不能理解,與其疏遠。{2}學習需求:該生看重學習且愿意學習,但其認為課程較難。
(4)服務計劃。{1}服務目標。總目標:減輕其抑郁情緒,消除其系統功能的失調,提供學習指導,使其恢復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生活。{2}服務策略。針對該生情況,采用社會支持網絡為主的方法。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需要對其強調自我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分為以下5個階段:一是與該生面談,收集材料,建立信任關系;二為找到任課老師及學習委員,指導他學習,緩解學習壓力;三是要求其父母等家人共同配合,改善親子關系;四是聯系專業的心理老師,減輕其心理問題;五是做跟進服務。
(5)實施過程及效果描述。第一階段:與該生進行面談,收集信息,建立信任關系。與其面談前,先與幾位班干聯系,了解情況。面談時發覺其沉默寡言,反應較慢,不能進行良好地雙向溝通。會談過程中,對他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進行觀察,發現該生并不排斥談話,且運用同理心得到了他的一定信任。第二階段:與老師及同學聯系,減輕學習壓力。與該生科任老師聯系,說明該生情況,得到老師理解和幫助,同時安排同學幫助其完成作業,拉近了同學間的距離,減輕其學習壓力,助其修復社會網絡系統。第三階段:聯系其家人,緩解親子矛盾。與該生母親取得聯系,了解其早年經歷,發現其對父母一直有誤解。與其母親達成協商,盡早安排時間來校探望,消解家庭“寒冰”。第四階段:尋求專業教師幫助,減輕其心理問題。與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師取得聯系,說明該生情況,希望得到心理健康中心的專業幫助,安排與其約談,減輕其心理問題。第五階段:跟進服務。為了不引起該生注意,一方面安排心理委員和班干部按照常規方式進行關注,另一方面時常與其聯系,關心其學習和生活,并給予適時的心理開導。
4 案例分析
考上大學的喜悅使得該生輕微抑郁癥消失,因此剛入學時,該生并未表現出所謂的“怪異”現象。情況的發生是軍訓結束后,課程的陌生、教學模式的改變與同學關系的疏離等使其抑郁癥狀復發,歸根究底是大學新生心理調適不得當引發的心理問題。
(1)問題產生原因。{1}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新生對大學有著各式各樣的期待,包括學校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方式都有著美好設想。認為大學生活應該是自由、歡快、輕松的。但事實上,學校有管理制度,對于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約束作用,學校活動不如所想那么精彩、課程不如所想那么易懂、人際關系不如所想那么簡單。隨著時間的累積,這種落差不斷加大,從而導致心理失衡,使得心理問題頻發。{2}對大學學習內容及方式的不適應。初高中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不厭其煩的重復,但大學卻是相對開放的,新生未及時適應并做出調整。大學老師不會時刻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當新生無法融入新的學習環境時會產生厭學情緒。{3}新生對心理問題調適不得當。人的心理狀態受到社會、生活、環境的制約,陌生的環境和同學讓新生產生了一種無所適從感,不知道怎樣更好地面對新生活,因此采取了逃避等形式,從而引發乃至復發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2)介入方法。{1}高度重視新生心理問題。學院對新生進行過心理測查,且進行了分類并關注。該生心理問題的發現正是由于學院對重視心理問題,使得本人在得知Q心理測查結果出現后,安排心理委員時刻關注其狀況,出現問題及時上報,因此才能及時地在該生出現心理問題時采取相應措施,幫助新生走出困境。身為輔導員應加大在特殊時期心理方面的關注度,做好心理預防措施,及時發現心理問題。{2}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首先,通過心理測查發現該生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其次,在與該生約談后發現其需要專業心理老師輔導,因此按照要求填報周報表并上交,隨后聯系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師安排時間與該生約談,并進行跟蹤記錄,進一步完善心理檔案。{3}充分發揮家庭的重要支持作用。得知該生曾患有輕微抑郁癥后及時與該生母親取得了聯系,希望其母親能與老師充分配合,發揮家庭作用,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緩解親子關系。之后將過程進行記錄和歸檔。
5 個案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建檔的意義
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為了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新局面,需要強化優勢,補其短板,將心理育人質量不斷提升。加強心理疏導的同時,還需要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案,建立完整的檔案建設,能夠實時監控學生動態心理變化,更好地促進心理育人服務。
(1)彌補了對特殊學生的斷裂性跟蹤。高校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不完善,仍處于不斷摸索階段,難以實時監控學生動態心理。該案例是典型的個案研究,過程清晰明了,將學生的數據都記錄下來,并非是單純從心理健康入手,而是希望心理檔案能夠在大學四年都有數據,方便跟蹤了解其心理狀態變化,延續整個大學生涯,以免在某一時期中斷了觀察,構建大學生心理預警系統,形成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干預機制,最后形成完整系統的心理檔案體系。
(2)增強保密性,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大一至大四都有心理問題高發時期,每個階段面臨的心理問題會不同。該生處于大一時期,對大學生活有著很大的憧憬和期待,但現實和理想的較大落差使得心理失衡,從而誘發心理問題。因此,在大學每個階段,都必須慎重對待學生心理問題,首先,利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利用它的專業性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該生解決心理問題。其次,利用家庭網絡幫助其改善親子關系。最后發揮朋輩關系,減輕其學習壓力。多種方式聯合使用,效果較為明顯。
6 結語
學生無論長期還是短期的心理問題,都存在其特殊性,如果此時建立檔案可以更好地觀測他們,及時發現并預防心理障礙,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正確引導他們,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曹暉.大學生心理檔案與和諧校園建設[J].蘭臺世界,2008(9):15-16.
[2]王思斌.中級社會工作綜合能力[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3]謝小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價值與途徑[J].資源信息與工程,2018,33(6):198-199.
[責任編輯:高海明]